张世祎:我们的故事(小说·上)|志愿文学 | 青志


张世祎:我们的故事(小说·上)|志愿文学 | 青志
文章插图
宋宝颖/制图
?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学生 张世祎(20岁)
“所以我们现在是被困在这里了,对吗?”李凡犹豫了一下,开口问道。
“我觉得同学你应该自信一点,把‘对吗’去掉。”一个留着蓝色爆炸头的男孩在摇晃门把手、踹门等一系列尝试无果后,长舒一口气,给出了回应。
十分钟前,李凡趁午休时间来到校团委的青志办公室,领取自己的志愿者荣誉证书。本应速战速决拿到证书,毕竟他下午还计划去武汉站帮助春运服务,却不想办公室的门突然关上,李凡和其他三位来领取证书的同学就这样被反锁在了办公室里。
“嗯,学长您好,打扰您了,我是江寒。我们几个同学被反锁在青志办公室了,青志负责人暂时联系不上,请问您能派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开一下门吗……嗯好的,谢谢学长,打扰您了。”
一直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的男孩放下手机,向大家解释当前处境:寒假将近,青志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出去做志愿服务了,再加上赶在午休时间,可能最快要等到下午两点才能有人来开门。
男孩笑了笑:“既然我们要锁在办公室两个小时,也算是有缘,不妨互相认识一下。我叫江寒,黑龙江人。”
李凡只觉这位少年气质温润却沉稳大方,不由在心中对他抱有好感,正打算自报家门,却被蓝发男生抢了先:“吕同舟,四川人。”
一旁文文静静的女孩也作了自我介绍:“多兰,内蒙古人。”她眨眨眼,俏皮地补充道,“我家没有羊群。”
大家都笑了,吕同舟也马上大笑着说自己家里没有大熊猫。
李凡在心里为自己的慢半拍吐了吐舌头,清了清嗓子,道:“李凡,武汉本地人。”
自我介绍完毕,大家都熟络起来。吕同舟大大咧咧坐在桌子上,“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这么等着岂不浪费了。既然大家都是来取志愿荣誉证书的,那不如我们都来讲讲自己的志愿故事吧,也好互相借鉴学习一下。”
全票通过。
奉献
“有——人——在——家——吗——”吕同舟气沉丹田,隔着栅栏,冲着一栋有些破败的房子大声喊道。
门“吱呀”一声推开了,走出一位满头银发身材矮小老妇人:“一大早你个死孩子叫魂哩!”
同舟被骂了也不恼,怕老人听不清,朗声问道,“奶奶,今儿个娃娃咋个没来上学嘛!昨天不是说好了他来上学嘛!”
“家里这么多活儿,他走了谁来干啊?读书有什么用,累得慌,最后还不是出去打工!”
同舟再一次耐着性子和她解释,从读书才能让孩子走出大山讲到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从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讲到互联网+农业助力脱贫,口若悬河,讲得老太太不胜其烦,“你自己和娃娃说吧,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上学!”老人又转头嘟哝道,“现在来支教的怎么这么烦,染个蓝毛还上人家里找娃娃……”
同舟权当没听见,笑呵呵地等着小朋友出来,他有自信把孩子拎回学校——这个孩子并非生性顽劣,只是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再加上家庭环境的不支持,才会导致他的逃学行为。
一个月前,同舟通过了学校层层选拔,来到贵州这座山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他一开始是怀着满腔激情的,幻想着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直到乘车两小时后安顿下来,同舟才意识到支教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容易。
学校的硬件设施还算完整,教室、教具都比较完好,但孩子们可不全是睁着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的小天使。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养,缺乏父母管教。有些孩子无心学习,逃课、打架斗殴、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和支教老师直言不想读书,大有和老师“打一架”的气势。很多家庭甚至对让孩子上学十分抵触,认为读书不如在家干点农活儿……
对此,同舟确实失望过,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孩子逃课,那我就全村范围内捞人;家人抵触教育,那我就登门介绍国家政策;我今天被村民“请”出房门,那我明天接着来;什么?家里没人干活儿?我们支教团来帮你干,你只管把孩子扔进学校就好……这不,今天课堂上少了一个小朋友,同舟就去他家里“抓人”了。
小朋友是揉着眼睛噘着嘴出来的,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见了同舟,也不问老师好,只梗着脖子说:“我不想上学。”
同舟也不气,他早就料到了孩子会和他这样说,当然,也早就计划好了怎么把小朋友劝到学校。他耸耸肩,道:“那你站在这里别动了,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