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众赵玉玲说,通过《清明上河图》,今人得以一窥宋人的生活,也许在千年后,后人也将通过《同心抗疫》了解当代人民和疫情斗争的不凡历程。
文章插图
观众在参观展览。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昊晨 摄
陈志杰认为,疫情期间的艺术创作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希望通过作品把希望和信心传递给身边的人,让社会变得更好。他说,虽然画作里的场景发生在广东,但抗疫故事却是全国性的、全球性的。
如法国画家雷诺阿所说,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作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美术为我们铭记人性之光辉。待人类战胜疫情时,留在共同记忆中的,是抗疫中可爱可敬的鲜活生命。
文章插图
尚塔尔·安德里亚·巴泰勒米的作品《走向光明》。受访者提供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汇·中外艺术之光
本次北京双年展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杰作。
来自法国的《奥林匹克精神》《走向光明》,来自意大利的《木版画》,用不同的绘画风格、迥异的色彩笔触传递着同样炽热的体育精神,实现着艺术上的“民心相通”。
印度尼西亚画家鲁瑟里笔下,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怀抱着地球陷入深思,传达着对疫情的担忧;黎巴嫩画家的《期盼》中,金发少女在阳台上摘下口罩眺望远方,憧憬未来;柬埔寨画家的《如果没有新冠病毒》中,人们纵情舞蹈……
文章插图
观众在观展。墙上的画作是印度尼西亚画家鲁瑟里创作的《艰难与希望》。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昊晨 摄
“艺术在疫情期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团结抗疫和舒缓情绪的通道。”在双年展开幕式上,参展国驻华使馆代表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说,北京双年展不仅是共享来自世界各地最美丽、最有意义的艺术品的绝佳平台,也是展示人类对疫情过后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的有益平台。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美术成为了连接战胜疫情与奥运精神间的桥梁,彰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展览主题“生命之光”,涵盖奥运精神及抗疫精神,两种精神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尊严、能量和光辉。
陶勤说,这些作品让我们反思,在社会面临困难的时候,艺术应该做些什么。
在中国美术馆里,中外作品汇聚“奥运之光”“人性之光”“艺术之光”——这些,都是生命的光芒。在策展人们看来,“生命之光”北京双年展,正是在用视觉艺术语言谱写生命的赞歌。
总策划:赵丹平
统筹:卫铁民、刘恺
监制:闵捷
采访人员:谈昦玄、闵捷、朱昊晨、洪泽华、孟佳
摄影:朱昊晨、洪泽华、林昊飞(实习)、陈恺婧(实习)
视频制作:洪泽华
编辑:朱昊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广东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 美术家协会|展览推介丨看名家真迹,请到郑州美术馆(二)
- 世界杰出|烟台市政协委员孙健:要让游客一来烟台,就知道到了国际葡萄酒城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
- 春天|春山如笑人欣欣——美术经典中的春天
- 初评|武汉48人入围!这项工艺美术活动初评名单公示
- 艺委会|展览推介丨看名家真迹,请到郑州美术馆(一)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名家|来郑州美术馆看国家级大展
- 美术|水天中:融中会西 汲古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