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在“双奥之城”北京的五四大街一号,“皇城根遗址”边,坐落着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白色中式楼宇,飞扬着层层气派的黄色重檐,檐下匾额题写着:中国美术馆。
这里是美的殿堂,以一幅幅大美不言的画作,记录和展示着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的爱与生活。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中国美术馆外景。受访者供图
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在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这里正进行着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来自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573位美术家的707件(组)作品,在此点亮“生命之光”。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生命之光》。受访者提供
追·奥林匹克之光
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奥运先驱顾拜旦说:“体育运动必须创造美,并为美提供机会。它创造美,是因为它创造了活生生的雕塑——运动员;它为美提供机会,是因为通过建筑、场景和庆典带来了美。”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体育强国,梦想激荡》。受访者提供
双年展期间,走进中国美术馆,人们无不被扑面而来的运动之美所感染。画家王学贤、燕娅娅、王学儒创作的油画《体育强国 梦想激荡》上,一束“强光”横穿画面,代表中国运动史上的生命之光。
画家李宏钧的国画作品《生命之光》被认为是“冬季运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表现了各项冰雪运动的生动景象,画面上世界各国运动员和人民群众的队列,则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友爱精神。
实际上,这是中国美术馆与奥运的第二次“握手”。在2008年,与北京夏季奥运会相伴随的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色彩与奥林匹克”,而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生命之光”与之一脉相承,延续着艺术的多元化取向。
“艺术和体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运动是创造美的源泉。”本届双年展主要策展人、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说。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胡淇岸(右)和胡依珊展示临摹作品。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昊晨 摄
画家张湸的作品《一起向未来——2022北京冬奥会欢迎您》前,小朋友们席地而坐,悉心临摹。5年级小学生范卓尔在平板电脑上画了“冰墩墩”,她的好朋友李依墨为国家游泳中心设计图标;8岁的胡淇岸用运动员、冰场、雪山等奥运元素拼贴出2022的字样,她4岁的妹妹胡依珊则描绘了童趣满满的奥运赛场……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李依墨(左)和范卓尔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昊晨 摄
12岁的王梓洁最喜欢“冰墩墩”“雪容融”并肩奔跑、举起火炬的画面,因为那体现了冬奥赛场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她说,希望能用画笔“为运动员们加油”。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王梓洁在美术馆里绘画。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昊晨 摄
记·抗疫中人性之光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落梅》中写下的诗句。在陶勤看来,着眼当下,“力斡春回”的正是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和英勇抗击疫情的人民群众。
在双年展上,两幅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格外受人瞩目。一幅是丁志伟的《生命之光》,以群像画作长卷讲述了从疫情暴发到控制疫情、再到渡过难关的中国抗疫故事,卷中钟南山的形象刻画入微。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美之殿堂,见“生命之光”|中国故事| 疫情
文章插图
《同心抗疫》佛山卷。受访者提供
另一幅由钟南山亲笔题词的《同心抗疫》,灵感来源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的笔法,将佛山、广州两城的景点风物和当地抗疫行动中各行各业、成百上千的人物浓缩于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医护人员、警察、百姓、外卖员……每一个人物的姿态动作都栩栩如生。佛山祖庙、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政府……每一处建筑的门窗廊柱都宛若复刻。
“看到核酸检测的场景非常震撼。天气很热,有很多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参与进来,能感觉到大家齐心合力希望战胜疫情的情感,我希望能通过作品传达出中国人不怕困难、团结努力的精神。”《同心抗疫》作者陈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