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三 )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位于城隍庙的宁波汤团店前熙熙攘攘的人群
原本以汤团著名的“乔家栅”开出了许多分店,不过汤团已经不再是它的主打产品。近来,“乔家栅”又开出了“乔咖啡”,走上了跨界经营的路子,成为新的“网红”。“美新”依然在原址默默地坚守传统,虽也做其他点心,但汤团总是最先售完的产品。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一双巧手、准如天平
上海包汤团的高手吕修起
有名店则必有名厨。汤团之所以受到上海人的喜爱,自然也离不开一批懂得汤团精髓,手艺精湛的点心师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滩上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以包汤团著称的高手——他就是吕修起。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吕修起(上海市档案馆藏)
1934年,15岁的吕修起进入“乔家栅”的前身永茂昌汤团店当学徒,从此和汤团结下不解之缘。1939年7月到1940年6月间,吕修起在今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的“乔家栅”做汤团师父。此后,他又回到南市“乔家栅”做汤团,抗战胜利后,吕师傅进入迁址到襄阳路的“乔家栅”包汤团,这一呆就是10多年。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吕修起事迹介绍(上海市档案馆藏)
多年的“汤团生涯”练就了吕修起一手包汤团的绝活。捻粉、成臼、打馅和裹成四道工序在他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皮薄馅足,样式美观,更为难得的是他包出来的汤团只只分量精准。档案记载,在解放后一次全市性饮食服务行业比武中,吕师傅“不用天平,只凭灵敏的手,向粉团上轻轻一捻,接着就迅速地把粉团成臼,打馅、捏裹成汤团。一刹那,胖子面前已放了一大堆,有细心的人在帮他计算着,十一秒就是一只,五分钟内裹成26只鲜肉汤团。当测验员向大会宣布,在他裹成的汤团中任意挑了6只一秤,标准是半斤,一分一钱都不差。”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1959年,吕修起(右)表演包汤团绝技(上海市档案馆藏)
今天的上海人,可以方便地在街头巷尾品尝到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美食,除了汤团,人们对于吃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但在元宵节,来一碗热乎乎的“元宵”,依然是许多人的念想。这其中蕴含的,又岂止是那儿时难忘的味道……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
文章插图
又甜又糯的汤团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来源:档案春秋
元宵|沪上汤圆界的“顶流”是哪家?聊聊上海的“元宵”往事】编辑:陆闻天 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