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演艺大世界”新春首部首演剧目——沪语版话剧《雷雨》在中国大戏院迎来开门红。该剧由上海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另辟蹊径用上海话演绎曹禺经典,原本以为观众会先“轧轧苗头”谨慎观望,没想到尚未开演已销售90%,再度验证了人们对乡音的渴望。
文章插图
图说:话剧《雷雨》排练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王凯 摄 (下同)
在主演华雯看来,“《雷雨》是一部能传播我们‘上海声音’的作品,早年《雷雨》被改编为沪剧,成为一代经典,如今我们用方言话剧来演绎,让上海话回归城市舞台。”
九零后看《雷雨》 很悬疑
不同于传统《雷雨》厅堂结构实景舞台,此版《雷雨》的视觉呈现颇有“暗黑童话”的意味。七八面巨型镂花窗棂横跨舞台成为背景,依旧是沉闷低气压的氛围,却又带着时空割裂感,以黑白灰为基底的舞台上,孔雀绿的沙发、胡桃木的家具,格外出挑。
舞台上,繁漪初亮相,一身湖蓝色丝绒旗袍,两侧开襟处有褶皱薄纱,当她沿着旋转楼梯徐徐下行,裙摆随着步伐轻摆,别具风韵,犹如这枯坟般的旧式大家庭里的午夜玫瑰。《雷雨》故事的发生地并不在上海,如今既用上海话来演绎,便在氛围感上做了一番本土化移植。
文章插图
担任此剧舞美设计的是年轻的设计师王瑜,以九零后的视角看《雷雨》的她表示:“如果把结果率先呈现于舞台,简直就是绝佳的悬疑片开头。”因此她为《雷雨》设计了很酷的舞台,场景随着闷雷、惊雷、炸雷而改变。全剧高潮时,惊雷炸响,始终悬在正厅中央的巨型吊灯在半空裂成碎片扑簌簌往下掉,好像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听两个钟头上海话 很过瘾
当然,此剧最大看点还是在上海话的演绎。散场时,有观众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朋友安利这部剧,“蛮灵额,老好看额,关键听两个多钟头上海闲话,过瘾。” 也有看过很多版《雷雨》的资深剧迷表示:“当初曹禺先生就曾说过,没想到《雷雨》《日出》《家》都创排沪剧了,还非常合适。设想下,如果曹禺先生知道方言剧《雷雨》上演了,也会很高兴吧!”
文章插图
让人感慨的是,昨晚剧场里有不少正放寒假的学龄童被父母带来“磨耳朵”,刚满7岁的女儿丁以然被妈妈带来看戏,散场时问她:“侬看得懂 ?”平时颇为抵触上海话的女儿竟不自觉地回复:“阿拉看得懂额”。这让小丁的妈妈惊喜不已:“一直以为女儿是不会说上海话,没想到她就是不肯说,上海小囡还是要会两句上海话,才不忘记自己的来处”。
【 悬疑味|这个《雷雨》带点悬疑味!华雯为什么坚持要排沪语版?】沪剧振兴从沪语抓起 很要紧
其实,类似的情景并非只在《雷雨》现场得见,在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驻场的几年里,观众中始终有亲子组合,也有不少想要“锻炼”自己家乡话的80后、90后。在话剧《繁花》演出时,“沪语爱好者”的队伍扩容到很多喜爱上海却没有上海话基础的年轻人。他们本着“学外语”的精神来学上海话,剧组也贴心准备了上海话学习手册,供他们“答疑解惑”——有些看了字幕也不明所以的上海方言的特有表达,可从手册中寻到答案,回味意蕴,其乐无穷。
文章插图
华雯率宝山沪剧团“破圈”排演方言版《雷雨》,顶着巨大的压力。有老友劝她不要“特立独行”,还是要守住沪剧的根;还有前辈善意关照,艺术生命有限莫要“不务正业”。对此,华雯坚持自己的选择:“沪剧要振兴,沪语大环境的振兴是关键。”她说:“我很感激,随着小说《繁花》及同名话剧的上演、电影《爱情神话》的上映,我们终于又遇见了一波沪语热潮。但我知道,若只是一波热潮,终究会褪去,所以我们要给它加火添柴。现在,沪剧依旧很艰难,我的想法很简单,要唤回大家对沪剧的喜爱,就要先让大家能听懂沪语。我希望这部剧不仅能成为观众学习沪语的途径,也成为更多人了解上海的一个窗口。”(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朱渊)
- 藏装|藏历新年临近 拉萨大街小巷年味浓
- 菊花|建议女性朋友:多喝5款香花制成的茶,香味怡人,营养丰富气色佳
- 鱼香杏鲍菇|鱼香杏鲍菇
- 爱儿|油豆腐配川味腊肠
- 腊肉|豆皮冬笋蒸腊味
- 冯提莫|“寻味团”@聂远 @冯提莫 @陈欢 @郭奕康噢噢哈哈嘿 赏味重庆……
- 香椿芽|香椿一到,春日报道?在吃这种春天之味前,还需注意这2个禁忌
- 礼法|在汉朝的时候,不是这个年轻人坚持原则,菱角差点成了祭祀的主角
- 我的虎年春联|圆满收官!《豫见年味儿我的虎年春联》获奖作品名单公布
- 注册商标|小面馆存放大量“茅台酒”,被热心群众发现后的这个举动竟牵出一桩刑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