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正在手机前拿着笛子进行直播的姑娘,是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的90后村民, 她叫黄毓,一个地地道道的“笛二代”。
文章插图
父亲黄卫东是紫荆村第一批学习制笛的村民,从18岁开始学制笛至今已经有36年了,是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得上是“一门手艺,半生心血”。
文章插图
父亲这么厉害,女儿也是当仁不让,别看她年纪轻轻,名头可不小,她是办过个人竹笛音乐会的“青年竹笛演奏家”、中泰小学校本课程专业老师
余杭区制笛技术能手、也是助推竹笛之乡发展的“青年人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用她自己的话讲“我的胎教音乐就是笛子,家里随处可见笛子和竹笛。”说到这,黄毓像突然想起来什么翻出一张老照片来。
文章插图
这是小黄毓几个月大的时候,她抱着一支笛子仔细盯着看,只是那时候的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和竹笛解不开的“爱恨纠葛”,早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
在她8岁那年,作为“笛二代”的小黄毓,就承载着父亲的希冀开始学笛“要想做好笛子,一定要学会吹笛子。”
“从叛逆到喜爱,
我是伴着笛声长大的”
每到寒暑假,父辈们的老师周林生,也是国内有名的笛萧大师,他常会来紫荆村小住一段时间,教村里的小朋友们学笛。
外头天刚蒙蒙亮,她就要和几个小伙伴一骨碌地爬起床,走过竹林,到山里凉亭练早功,“学艺之路”几乎风雨无阻。她笑着回忆道“小时候练笛子就没睡成过懒觉”。
文章插图
除了寒暑假的“特训”,平时家里还有一位“耳尖”的严师。父亲黄卫东在家一边做竹笛,一边竖起耳朵听她练笛,“这里吹错了”“这里气息不对”......
学笛到五、六年级,学业开始加重,作业变多,一边是学校老师的督促,另一边是苦苦练笛的瓶颈期,天天被逼着练习却不见进步。
“小时候挺叛逆,有一次我直接把笛子啪的一下摔在了地上,然后我爸就抄起手边的竹笛把我教育了一顿。”在父亲“坚持,再坚持”的言传身教下,她也选择日复一日的练习。伴着笛声长大,从开始的叛逆到真正爱上了这个让整个村子安身立命的“宝贝”。
文章插图
到考大学时,黄毓坚定地选择了竹笛。几年前她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现在回到家乡中泰紫荆村铜岭桥,成立了自己的竹笛培训工作室。凭借自己的专业乐理知识,指导竹笛制作,同时带领中泰的小朋友学习竹笛演奏。
文章插图
【 梦想|余杭90后“笛二代”返乡创业,接力父辈的共富梦想】“我享受一心制笛的过程,
以后要把爸爸的手艺完全学过来。”
另外,她还帮父亲成立了两个天猫旗舰店,将竹笛远销国外。自家的“卫东笛萧社”,每年能手工生产竹笛2万支左右,年产值能达到300多万。
文章插图
虽然目前父亲厂里的竹笛,早已名声在外,不必愁销路。但是对于传统竹笛产业的革新,黄毓也有了新的盘算“当下要拓宽竹笛品牌知名度,需要改进传统的销售方法,做直播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希望通过直播,将我们传统的乐器推广给更多人。”
文章插图
谈到对以后的规划“竹笛已经刻进我骨子里了,我享受制作笛子的过程其中有满满的成就感。以后想静下心来制笛,把爸爸这门手艺完全传承下来。也为竹笛非遗技艺及竹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尽一份力。”
文章插图
“笛二代”们返乡创业
接力父辈的共富梦想
在中泰紫荆村像黄毓一样,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90后笛二代”还有不少。他们创新开拓的点子多,有人搭建了竹笛互动分享平台、有人开发竹笛文化创意衍生品、有人在网上直播竹笛演奏教学......
- 华佗|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 肯德基|00后大学生的「职业代吃」江湖:重新定义“吃软不吃硬”
- 油饼|饺子皮别只会包饺子,试试这种做法,层层松软,出锅后比饺子还香
- 牛油果|加拿大北极虾牛油果沙拉
- 刘 铴:生命最后的呐喊(散文)|00后作品 | 弩之末
- 注册商标|小面馆存放大量“茅台酒”,被热心群众发现后的这个举动竟牵出一桩刑事案
- 番茄酸汤|番茄酸汤龙利鱼
- 小葱|咸肉炒娃娃菜
- 西兰花|炝炒西兰花
- 善良|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