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的历史不用考古,也有几千年了,旧社会老百姓过日子,最常吃的是什么?是窝窝头、烀饼就咸菜。
济南的泺口、黄台是海盐进入内地的盐运码头,为济南酱菜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咸菜还是老百姓餐桌上一日三餐不离不弃的菜肴。
【 济南府|老济南的四大酱菜园】过去老百姓家中多自备咸菜缸,腌制一些白菜、萝卜、胡萝卜、雪里蕻等大路菜。但真要吃口味好的咸菜,要到酱菜园购买。那时候济南大街小巷到处是卖咸菜的小铺,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济南全城有酱园146家,杂粮店104家。可以说咸菜小铺比饭馆、杂粮店都多,同烟酒糖茶火柴并列,多被摆在柜台最显山露水的地方。
小铺卖的各种咸菜多来源于各大酱园,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济南市各种酱园尚有30多家,像舜井街北口的上海南酱园、东流水街上的远香斋、后宰门街上的远兴斋、芙蓉街北头的中和酱园,还有宝源居、东元兴、西厚记、徐东酱园等,都在当地有些名气,成为老百姓的挚爱。但当年最有名气的酱菜园当推济南府四大著名酱菜园——醴泉居、北厚记、兴顺福和德馨斋。
文章插图
德馨斋
苗氏产业体系的一员
德馨斋始创于1930年4月,投资人是苗星垣、王冠东、张仲碧,三人共同投资3000银元,掌柜是苗星垣的岳父周学山。苗星垣是桓台苗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泺口街开办粮栈起家,后进入老商埠兴办商业和工业,逐渐形成苗氏民族资本集团。苗家在济南创业50多年,名气很大。苗星垣天资聪颖,他最早投奔长兄苗德卿做粮栈学徒,后自开粮栈,创建成丰面粉厂、成丰纺织厂,成为老济南屈指可数的大粮商和纺织行业巨头。
老德馨斋系股份制企业,从掌柜到员工都是外聘人员,地点在济南经三路纬二路。据说苗星垣等创建酱菜园原因有三:一是看到苗家不远处的兴顺福酱园生意兴隆,感觉颇聚人气;二是苗星垣的岳父周学山有点文化,很想干事但闲着无事可做;三是知道咸菜为百姓日用之物,投资不大,利润丰厚。
德馨斋开业伊始,也是前店后作坊,可谁知经营数年,竟是连年亏损。老板从未做过酱菜生意,业务是外行,另外两股东颇有微词,苗星垣痛下决心,免除其岳父掌柜职务,另聘股东王冠东推荐的孙华锋为资方代理。孙华锋早年在桓台学做生意,为人正派敬业,苗星垣把经营、财务、用人三权悉数交给孙华锋,并给予充分信任,孙华锋也不愧职业经理身份,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是用人不管远近亲疏,一律平等相待,干得好提升奖励,干得不行走人;二是规范产品配方和工艺,保证酱菜质量稳定,好吃好看,还博采众长,组织专人搜集各酱园名优配方;三是做好销前售后服务,要求对顾客热情和气,介绍详细,货优价廉,秤足提满,包装精致,礼貌迎宾,并做到分配透明,多劳多得,账目清楚,小费均沾;四是规定所有进店人员,不管谁的关系,都要从伙计干起,学会全套工艺流程,根据特长分配岗位,所以大家都干得很卖力气。
苗星垣起用了孙华锋,德馨斋得以枯木逢春,1942年在经五路纬十二路西购地7.5亩,前店后厂盖起了38间厂房和员工宿舍,厂门前建起100多平方米玻璃窗商铺,厂院里半人多高的博山大腌缸就摆放了750个,1943年仅腌咸菜一项年产就达100多万斤,黄豆酱油30多万斤,食醋10万斤,麻汁香油6万多斤,成为苗氏家族产业的赢利大户。德馨斋的酱咸菜不仅销往城里和商埠,而且远销北京、天津、徐州、武汉等大中城市。
1956年,德馨斋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地方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1968年更名为“济南红升酱菜厂”,是济南西部地区最有名的酱菜企业。2006年被公示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苗氏家族创办了不少颇具规模的工商企业,现在几乎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德馨斋历经坎坷生存下来,在餐桌上继续传递着老济南纯朴的生活习惯。
兴顺福
“海味”咸菜的引领者
百年商埠更著名的老字号兴顺福酱园则没有这么幸运,已经烟消云散了30多年。兴顺福和德馨斋,两家老字号有很多相同或相反之处:都曾在百年商埠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两家酱园都是济南开辟商埠后,由小清河溯流而上发展起来的老字号;老板都是百年商埠事业有成的风云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先后做过商埠商会会长、济南商会会长。
- 沸油|老棉油油罐子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
- 盐水|4种肉、菜直接用水洗当心越洗越脏!厨房老手都做错了
- 石器时代|首次确认!金沙江岩画是东亚最古老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 茶香|为何有些茶,喝起来没有闻起来香?老茶师的“储茶方法”值得效仿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
- 古庙|俗语“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何意?老祖宗解人性
- 刘老爹|虾仁炒黄瓜
- 讲解员|山东农村有九样老物件,认识三件就不简单,认识七件可去当讲解员
- 沈老|南京图书馆,有位98岁“扫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