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俩|【新春走基层】“头福”进万家

夫妇俩|【新春走基层】“头福”进万家】“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豆腐因与“头福”谐音,是家家户户过年吃团圆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旧时,卖豆腐的人,常常是一根扁担在身,挑着豆腐走街串巷一路叫卖。在干净的纱布覆盖之下,白生生的豆腐安静地躺在上面。现在,这些美好的记忆虽然很难再重现,但这样的味道依然能在新泉的角角落落被找到。
在新泉乡市上村,就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豆腐作坊,40年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一些常客还会开着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品尝。一块小小的豆腐,让食客们大饱口福,也让一个家庭挺过了那些最艰难的日子。
做豆腐的是一对夫妻——新泉乡市上村陈华萍、王冬香夫妇。从1981年开始,41年来,他们用家族传统老手艺做豆腐,靠着卖豆腐供三个孩子念完了大学。在小儿子陈皇亮的记忆里,天蒙蒙亮,满村小巷里,就可以听到父亲那厚厚的长长的卖豆腐的嗓音。“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黄土地上生活,与庄稼,与豆腐打交道”,陈皇亮说。
凌晨两点,人们还在睡梦中熟睡时,陈华萍夫妇已经起床开始忙活了。市上村老村委会旁边陈华萍的家里,正房后面的一间屋子,就是“豆腐坊”。一口水井,一副石磨,一个特大号的锅,几个勺子,这些就是他们做豆腐用的工具。
将豆子磨成豆浆后倒进锅里,点燃锅底的柴火,开始烧豆浆。几十分钟后,煮沸的豆浆热气、香气弥漫了整个房间。将煮沸的豆浆倒进大缸里,准备用卤水点豆腐。点好卤后,陈华萍夫妇俩在豆腐箱里铺好纱布,将豆花舀入,用纱布裹好豆腐花,铺上木板,压上石块。
凌晨四五点,揭开纱布,雪白的豆腐展现在眼前,一板板传统豆腐做好了。抄起豆腐刀,朝着白玉坨般的豆腐横切竖划几刀,顿时豆腐块顺着刀拉开一条白生生的细逢,几滴晶莹的水珠从细缝中冒了出来。把豆腐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块后,陈华萍夫妇二人各自挑起扁担,担着豆腐刚走出门口就大声吆喝“卖……头福(豆腐)嘞……”,声音很是响亮。
“他们家的豆腐好吃,吃了很多年。”一位村民笑着说。卖一板豆腐能挣多少钱?到今天也就十来元。“以前豆腐卖得便宜,勉强才能凑齐学费。”陈华萍称,孩子们都很懂事,读书时还勤工俭学自己挣学费,“我没有啥本事,只能靠做豆腐帮他们”。
“陈华萍就是这样一个人。”村支委陈水冬说,他们夫妇俩很朴实,乐观开朗,一生和和气气,善从心底发出。陈华萍夫妇俩的早上是从凌晨2点开始,41年风雨苦累,没有听到过一声抱怨。上午10点的早饭,下午4点的午饭,下午5点至凌晨2点是他们的睡觉时间,雷打不动,维持了四十来年。在做豆腐之余,他们还养了五六头猪,种了十来亩地,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陈华萍一家早已渡过了生活的难关,还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房,但是这门老手艺还在继续着。如今妻子王冬香只是挑着豆腐在市上本村叫卖,满足周围邻居们的口福。而同样闲不住的陈华萍,则是一天都不耽误,骑着摩托车往整个山乡跑。
“卖——“头福”(豆腐)嘞——”每日清晨,方圆十里以内的几个村子,不定在哪个村头就会传来一声昂长的叫卖豆腐的吆喝声,那声叫卖,叫得是那样的清澈洪亮,穿透了整个清晨寂静的村庄。吆喝声绵长迂回,荡起悠远的山梁,连接着大街小巷,和早晨新泉集市纷纷扬扬的叫卖声汇成一片沸腾激荡的海,声声相连到天边。(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