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妮|诗歌除外( 三 )


小伟把这张便利贴评语贴在每天使用的水杯上。如今,他成了课堂上踊跃表现的学生,听课、记笔记也很认真。
“虽然我是第一次当老师,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诗歌的力量,看到了鼓励的力量,看到了教育的意义。”闫纯君充满成就感地说,“没有笨孩子,只有暂时还没发现兴趣点的孩子,我非常荣幸帮助小伟发现了他的兴趣,使他变得更开朗和自信。
在某一天的作业本里,闫纯君收到了妮妮的第一首诗。
“从前的我/喜欢玩乐/喜欢交谈/喜欢交友/很快乐
那件事后/学会装乖/学会假笑/学会说谎/很假
现在的我/不愿相信/不愿真心/不愿多说/很冷”
在闫纯君的印象里,妮妮是一个娇弱的女孩儿,说话轻声轻语,不敢直视他人,和母亲打电话总是哭哭啼啼,“像一只未展翅的蝴蝶,藏在厚厚的茧里”。那首诗让闫纯君很忐忑:“‘那件事’,指的是什么呢?”
晚上,闫纯君把妮妮叫到办公室,问她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所想。在老师的小屋里,小女生说出了很多心事,包括父母的艰辛、友情的破裂、学习的压力等。
最后,她敞开心扉讲起诗里提到的“那件事”:最好的朋友最近跟另一个女生更亲密,开始不理妮妮了。
闫纯君说,由于年龄差距和理解力差异,自己对学生情绪里的“小打小闹”确实无法感同身受,但她记得年少岁月里,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十三四岁少年心中,可能是了不得的痛苦与纠结。
从那首小诗引发的对话开始,妮妮更爱来闫老师的小屋了。她会倾诉沮丧和困惑,闫纯君教的物理课和思政课也成为妮妮最喜爱的科目。
闫纯君享受着山村小学的时光。母亲在家收拾东西时,要扔掉她的一盒彩色铅笔,闫纯君第一反应是,班里的小霞不爱说话,但很喜欢画画,便把那盒铅笔带给了小霞。
父母看出了闫纯君的投入,他们打趣说,独生女儿像是参加了综艺节目“变形记”,从之前怕冷、怕脏、不会做饭的小女生,变成了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学会了做饭,在简单的宿舍里“不改其乐”。
在诗歌课上,闫纯君给学生播放模仿古人吟唱诗歌的视频,讲诗歌里文脉和情感的流传,千百年经久不散。学生们也学古人用方言读诗,“三晋方言”的嘶吼在教室回响。闫纯君没想到的一个“后果”是,语文老师为此头疼,因为学生开始用方言读课文了。
闫纯君喜欢山顶的夜空,星星又多又闪,让人有“宇宙苍穹的壮阔感”。“好像我就站在银河系里,他们都漂浮在我身边,涌动、跳跃、冰冷地燃烧。”
小霞在诗里写过星星,讲的是流星错过了月亮,月亮羡慕星星成群结队。
“流星/你穿过夜晚的天空/与月亮刚好错过/却没有办法再次相遇
月亮/你看到星星的伴侣/是否会有些辛酸和孤独。”
绚烂星空之下,是孩子们绕不过去的现实。闫纯君也明白,写诗并不能改变生活现状,高考试卷也不让写诗。学校的升学率不高,学生中的很多人会像他们的上一辈一样,在附近的矿场工作,或者去县城开车、收废品、做保安、摆摊卖小吃、为红白喜事演出……但闫纯君认为,写诗至少能让他们不砸玻璃不打架,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多抬头看看天上的星空,想起家乡的山。
也正是那两座山,其间的山沟里没有手机信号,会发生塌方,雨天会泥泞难行。闫纯君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她说,慰藉可能是漫天的星星,也可能是夹在学生作业本里的一百多首诗和小屋里的交谈。
在诗里,他们都是自由的
仅仅在两年前,这一切还完全不在她对未来的设想之中。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秋天,闫纯君看见班级群里有人发了孔子学院的报名通知,她滑动鼠标,发现了一个“新闻传播”方向的志愿者岗位,又听了一场学校组织的宣讲会。激情被点燃了,她冲回宿舍向好友宣布:“我要去泰国教汉语!”
“扯淡呢?”好友一脸费解,表示往届的师兄师姐都在京津地区的传媒领域发展,且闫纯君已经为考研准备了半年。
闫纯君没有考虑去大城市,放弃了考研,瞒着家人,全心全意地申请泰国一所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岗位。
没有汉语教学经验、不是师范专业出身,闫纯君临时自学了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手艺,在面试考场上了第一节汉语课,打起了高中体育课上学的太极拳,热情地侃侃而谈。之后的某一天,她收到一份拟录取通知,才回家告诉父母。
起初,父母认为这是女儿的“异想天开”“玩笑话”,但闫纯君很坚决,她讲述了前因后果,保证任期结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