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虎风虎韵齐鲁行|虎年虎事虎文化( 二 )


等我上了初中,学了动物学,知道了自然界的生物链后,再跟父亲探讨这个问题,已经觉得比较平常了。我们村子附近有了“虎斗牛”表演以后,我又去看过几次,喜欢上了这个民间舞蹈的同时,也开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斗牛|虎风虎韵齐鲁行|虎年虎事虎文化
文章插图
我们村子里最有文化的老爷爷告诉我,1836年,也就是清朝的时候,因为正月十五家穷买不起蜡烛灯火,耍不起龙灯,利津县城北街的小伙子王继先因为有些武功,就想法子学会了用竹篾扎老虎头的技艺,再糊上毛头纸,穿上黄布做的衣裳,配上他们独创的锣鼓经“老虎通”,两只老虎满大街上斗舞,锣鼓喧天,极尽热闹,还不费钱,给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生活乐趣。这样表演了几十年以后,该舞蹈的创始人又觉得舞蹈内容单调了些,就根据民间“耕牛救主”的传说,又添加了小猴、耕牛、牧童,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精心创作,形成了以“耕牛救主”为主,“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为辅的“虎斗牛”民间舞蹈。20世纪90年代,“虎斗牛”又加进了小老虎的表演,融入了一些亲情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节目内容,在原来正义与邪恶,胆量与智慧的演绎上,添加了生动温暖的场景,使这个民间舞蹈的整体意义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从“老虎斗”到“虎斗牛”,前前后后经过了大约170多年。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到参加东营市文艺汇演,这个诞生于小街陋巷,成长与乱世的民间舞蹈,在新中国的猎猎红旗下,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看,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斗牛|虎风虎韵齐鲁行|虎年虎事虎文化】因为“虎斗牛”起源于我们利津县,越来越喜欢这个民间舞蹈的父亲特别高兴。他和母亲在利津县城居住的那些年,经常去看“虎斗牛”表演。2007年8月,“虎斗牛”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父亲专门打电话告诉了我。2016年,“虎斗牛”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的时候,已经搬到了东城居住的老父亲,让我们兄妹开车带着他,又跑回利津去看了一次精彩的表演。那天回到家里,父亲和他的老朋友聊起“虎斗牛”表演,怎么也藏不住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斗牛|虎风虎韵齐鲁行|虎年虎事虎文化
文章插图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一转眼,2022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又是一个四海同庆、生机勃勃的虎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去现场欣赏“虎斗牛”表演应该是不可能了,我打算搜集一些最新的“虎斗牛”高清视频,一家人宅在家里,好好地陪着父亲母亲过个热热乎乎的幸福年。
作者简介:崔向珍,笔名青麦,山东省作协会员,入围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有多篇文章入选中考、中高考模拟阅读题及初中语文随堂教材。
壹点号青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