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青未了 | 东坡

一一纪念苏轼诞辰985周年.烟台吴忠波与海口朱湘山的北南对话
2022年1月21日(辛丑十二月十九日)
作者 朱湘山 吴忠波
策划 马素平 配画 许涛鹏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青未了 | 东坡
文章插图
(二)
朱湘山:多年之后,当我追随苏东坡的脚步来到蓬莱,这座海滨的古城依然宁静安详,一如温润的北宋王朝。
吴忠波:我常常徜徉在古登州这块故土,也寻觅苏轼太守可能留下的痕迹,更像离散多年的宗亲后人在寻找遥远的家族遗踪。
朱湘山:踱步旧城区,黄叶缤纷,满目秋光,空气中偶尔飘过玉米饼子的清香,仿若时空折叠,误入记忆的上游,进入时光之海漫游。
吴忠波:找到登府地,官舍旧迹不见,军地营房栉比,依然有那么一种州衙官府的威严,如果允许穿越,那么我定当鸣锣击鼓,请求一见大名鼎鼎的知州苏大人。
朱湘山:远眺浩茫的大海和起伏的群山,让人一下子就想起苏东坡初到蓬莱的诗句: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吴忠波:登上巍峨的丹崖山,站在高耸的蓬莱阁,耳边会飘来苏公离登后仍念念不忘的朗朗清音: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朱湘山:北宋元丰八年,苦熬六年之久的苏轼,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登州知府,担任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吴忠波:苏轼不知道,这是朝廷恢复使用,将来入朝做官的一个起跳板。在他还没到达登州之地,下一个提升的任命(朝奉郎除礼部郎中)已经走在了路上(九月己酉十八日)。
朱湘山:这正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眼前的景象令“落实政策”后的苏东坡心事浩茫,他的内心深处是否天真地认为:从此,人生之路也将顺水行舟一样写意而美满?
吴忠波:他的前前任朱处约是蓬莱阁的建造者,而真正使她名扬天下的,当是这位所谓“五日登州府”的苏轼莫属。重新起用的干部,又遇到了东山再起,虽然心事重重又五味杂陈,但回京启程上任之前,到蓬莱阁上观海市,却是给了他借助龙王保佑自己家人、仕途前程的一次绝好机会。
朱湘山:苏轼在蓬莱只任了五天知府,总共停留不过二十几天的时光,然而在蓬莱这些日子里,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间,并且,短暂的时光成为了永恒。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踏踏实实办实事,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了永久记忆。
吴忠波:苏轼登州之任,从五月算起应有五个半月。上任五天时间虽短,却有弥足珍贵的“丰功伟绩”。与黄州“一词二赋”相媲美,登州的“一诗两状”(海市诗、榷盐状、水军状),字成砖,句成墙,被历代百姓垒筑起丹崖上高高耸起的“苏公祠”。海、陆、空、岛自然人文之诗句,也为古州仙境打上了“山海名邦”的标签。
朱湘山: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建筑,苏轼的到来,蓬莱阁正式成为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可以说,蓬莱正是有了蓬莱阁,才守住了一座城的文脉和气度,蓬莱阁正是有了苏轼的到来,才有了长久常新的艺术生命力。
吴忠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其说是古代官宦臣子的假诺秀言,但对苏轼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仕途格言。蓬莱阁有了苏轼的登州海市,才有了仙境文化传扬千古的神话。苏轼对民生国防的关注和实践业已记在《登州府志》,而对新时代的复兴追梦和百年新程产生的影响,也必将载入蓬莱史烟台志。
朱湘山:在蓬莱阁所在的丹崖山上,最初的苏公祠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无论多么巍峨牢固的建筑,都无法抵挡以千年计的自然风雨和人为损毁。但那个真实的苏东坡,却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蓬莱的大地上。我知道,现在的苏公祠和蓬莱阁,只能是后人在大致相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重建复活的结果。幸好,我们记得,真正永恒的苏公,已经矗立于人心之中,而非大地之上。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青未了 | 东坡
文章插图
(三)
吴忠波:去年十月最后一天的蓬莱阁,导游小姐牵引着京客和烟友拜苏祠、登仙阁、望北海,祈愿文曲老守商请龙王再现海市奇景。但见海天微风轻拂,雾霭氤氲,仙岛影影绰绰,忽隐忽现。苏轼求海市的故事,情景再现式的被我们进行重新演绎。巧的是,除了许愿龙王、祭祀龙砚,连导游姑娘都姓龙。
朱湘山:十月下旬的蓬莱,槐树和梧桐的叶片秋色初染,黄叶在飞扬跋扈的海风中纷纷坠落,砸在行人的肩头和头巾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空气里流动的,是海水的咸湿气息和太阳烘烤后桂花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