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藏在古人衣橱里的秘密正在被揭开( 三 )


复原过程中,周方有关袿衣的发现也为此后的服饰研究提供了基础,在中国知网上,她发表的两篇与袿衣有关的论文,都获得了之后学者的引用。在进行复原工作的同时,小组成员合力,将复原成果总结成书,陆续出版了《汉晋衣裳》《中国妆束》两本专业书籍。
什么样的服装值得被复原出来?除了选择团队成员感兴趣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之外,填补空缺也十分重要。池文汇告诉我们,唐以前服饰史的资料相对匮乏,宋以后才有较为丰富的考古实物。目前,复原小组针对战国、汉、宋时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作品,近期他们将目光转向明代,在拉长复原时间轴的同时,填空式地解决疑难杂症。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制衣方式在今天已经很难完全复制,但复原小组并不纠结于此。“我们要做到外观上无限接近,注重裁剪上的工艺研究,虽然无法做到自己养蚕、缫丝,从每一根纱线的工艺开始复原,但可以尽力寻找到和认知匹配的面料,从色彩搭配上形成美观的效果。”周方说。
古人也有潮流,服饰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池文汇在装束复原团队中担任文献组的组长,在她看来,历代服装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服饰研究都是断代的,这里对于服饰史的理解是一个朝代的截面。”装束复原小组则希望以完整的脉络研究服饰的演变历程。
池文汇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前者就如同把一条鱼切成鱼段,展示横向的肌理。我们关注这条鱼整个的筋骨,比如它流线型的身体上,如何长出鱼鳍和鱼尾。”
想探寻古人服饰文化变迁的脉络,一条腰带中就暗藏着玄机。池文汇总结道,“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人们穿着长衣袍服,将腰带系在臀部,位置很低,在当时的审美倾向之下,腰线低显得人上身修长,跪坐时挺拔伟岸,同时也配合了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到了新莽时期,腰线一下子就升高了,最高者及至腋下。高腰线使人们的下肢活动不再受限,该时代大量表现人物下肢动作的壁画,反映出审美风潮的变化。东汉到魏晋时,腰线回归中部,人们的审美开始追求上下均衡,上衣和下摆呈现飘逸的蝴蝶型。随后到南北朝时,腰线再度升高,伴随衣领的敞开。”
服装造型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汉朝时系着低腰带席地而坐的汉人,到唐朝时已经适应了高坐具,因此便于下肢活动的服装被大众所接受,例如唐代女性穿着的衫裙,衣袋就系在腋下。从审美风向、生活习惯和文化变迁了解服装的流变,可以看出汉文化中服饰发展一脉相承的逻辑。
与服装同时发展演变的,还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服饰、发型、妆容的搭配,它们共同展现了古人审美上的一致性与时代文化的协调性。西汉早期人梳垂髻,大多画着细长眉,形象温婉,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东汉时流行起来的粗眉,伴随着妇女的垂髻变为高髻,服装腰线升高,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积极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池文汇说,古人也有自己的时尚穿搭风向标,东汉有名的《城中谣》,就记录了古人追赶时尚潮流的故事。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当京城流行高发髻、长眉毛和宽大袖口的时候,四方的妇女也在穿搭风格上争相模仿。虽然这首诙谐的民谣隐含了讽刺的意味,但仍然揭开了一个时代的时尚密码。
古风吸粉,流量能带给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近些年,卖汉服的淘宝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走在路上也偶尔能与身着汉服的人偶遇,汉服成为当下很有流量的热门话题。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并不排斥让服装复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流量能带给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关注。
2019年时,池文汇带着四套极具话题性的复原装束,登上了央视综艺《开门大吉》,让四位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穿越到舞台前。少女时期的杨贵妃,额头上饰有花钿,展现云鬓花颜的绝代风华。因与陆游的爱情故事而闻名的唐琬,画有宋代哀婉的“愁眉”。秦宣太后芈八子,身着楚国贵族袍服,正是孙俪饰演的大女主芈月的历史原型。小乔脸上点缀有当时流行的面靥,与林志玲在电影中呈现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复原小组结合历史典故和热门影视剧复原服装,把更多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最近几年,不少明星都穿上了装束复原小组的作品,打扮成宋代仕女造型的刘诗诗登上央视中秋晚会;郑云龙以一套穿搭呈现诗仙李白的经典形象;娄艺潇在北京时装周中还原初唐时麦积山石窟供养人的形象,穿着大袖襦裙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