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想死在ICU( 二 )


从ICU出来后 , 一直在骨科病房住院 , 等骨头自然复位 , 每天会哼哼唧唧喊疼 , 插了鼻饲管 , 吃不了东西 , 全靠营养液续命 , 瘦得很快 。
几个月后 , 第二次进ICU 。 因为一口痰堵在喉咙里 , 差点背过气去 , 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
后来扛过去了 , 又出了ICU又住回了病房 。 那段时间 , 奶奶已经瘦得没形了 , 大多数时间是昏睡的 , 醒来的时候就哼哼唧唧 , 但说不了话 , 没法知道她想表达什么 。
家里人开始考虑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 , 要不要送ICU 。 奶奶三个儿子 , 都是孝子 , 大家从理智上都认为 , 没有必要再送ICU , 但是谁也拍不了这个板 。 倒不是怕别人说 , 主要是自己不忍心 。
再后来 , 奶奶的血氧指标在昏迷中掉下去 , 医院赶紧联系家属 , 问到底还要不要救 , 后来是一个儿子签了字 , 放弃抢救 。 当天晚上 , 撤掉所有设备 , 把老人运回了家里 , 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
当治疗已经没用 , 继续坚持可能是一种折磨
上面两个故事中 , 都可能发生过度医疗 。
这种过度医疗不是医生要增加费用 , 而是来自于家属的坚持 。 就是当医生已经知道继续给病人上药治疗是没有用的 , 而家属依然要治疗 。
这样的情况 , 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家属 , 都是一种折磨 。
带来过度医疗的 , 首先是社会伦理观念 。
例如上一个故事中的三个儿子 , 不忍心不去救自己的母亲 。 可能觉得会有奇迹出现 , 觉得用上药会有奇迹 , 去搏一个万一 。
也有的是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 , 就像你所担忧的那样 , 被人骂不孝顺 。 《天道》中 , 男主角丁元英的父亲重病 , 他和哥哥因为假如父亲变成植物人要不要拔管的问题针锋相对 , 他哥哥的看法就是不能拔管 , 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 , 甚至他的妈妈也骂:“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 , 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啊” 。
她不想死在ICU文章插图
《天道》截图 。
就连愿意理解他的妹妹也说:哥 , 你还是一个人过吧 , 没有任何人受得了你啊 。
03 现实问题 , 如果不送ICU , 可以去哪里?
除了社会伦理带来的压力以外 ,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 , 到了生命末期 , 患者可选择的地方很少 。 像你碰到的这样 , 有安宁疗护病房的医院不多 。 这种情况下 , 不可能长期住在三甲医院 , 比较可能发生的 , 是患者接回家 , 一旦病情恶化 , 赶紧送医院 , 甚至是ICU 。
一位患者家属给健哥讲了一段她婆婆生病到去世的事 。 婆婆是胆管癌晚期 , 试了很多治疗方法 , 效果都不行 。 医生下了通知:只能活三个月了 。 于是 , 把她接回家疗养 。
随着病情的加剧 , 婆婆非常痛苦 , 医生在最大权限内开出的吗啡都不够用 , 经常疼的辗转反侧 , 白天晚上都睡不着 。
最后老人活了大约1年 , 这一年非常痛苦 , “老人痛苦 , 我们也痛苦” , “我感觉到她最后有一种愿望 , 就是想着如果能够早点离开的话 , 她就会非常的高兴” 。 老人去世之后 , 很长时间整个家庭都沉浸在那种非常的郁闷、痛苦、压抑的情绪中 。
生命末期病人需要的疗护 , 无论是缓解疼痛还是心理疏导 , 都是一件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
04 安宁疗护刚刚起步
安宁疗护最早出现是叫hospice care 。 Hospice的原意 , 是为贫苦之人提供旅途中的遮护之所 。
一位护士长朋友向健哥介绍 , 1905年 , 英国伦敦有一家医院开始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 , 而现代安宁疗护的鼻祖——桑德丝就是那个医院的护士 。
1947年 , 桑德丝护理了一个叫大卫·塔斯马的病人 , 癌痛很厉害 , 去世之前他和桑德丝说 , 我有500英镑 , 留给你 , 希望你将来做一些事 , 可以让癌症晚期的人走得不那么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