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孟浩然为何满腹经纶,却只能寄情山水?( 二 )


造化弄人,孟浩然却落第了。之后他写了不少诗发泄不满,“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寄远上人》)、“岂直昏垫苦,亦为权势沈……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品其诗意,仅仅是发牢骚,说朝廷不赏识自己,并没有控诉朝廷用人不公。据《登科记考》记载,孟浩然参加科举那年知贡举的是严挺之,严挺之是接济杜甫一家在草堂定居的名将严武的父亲,选才向来以平允著称。
出仕做官的想法,在孟浩然心里淡了很多。“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从开元十七年到开元二十四年,孟浩然一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活动范围大了,朋友也多了,以前认识的,友谊加深,新结交的,一见如故。王维、李白、王昌龄、王之涣、杜甫等璀璨中国文学星空的大诗人都成了他的知交。王维有《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李白有《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两位从没有人生交集的旷世诗人,都对孟浩然“一往情深”。“无劳”“徒此”的字眼在诗中还有点争风吃醋的味道。
做官的机会不是没有。开元二十二年,山南东道采访使处置使兼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带孟浩然进京举荐做官。出发那天,孟浩然正好有朋友不期而至,就开怀饮酒,旁边人提醒他抓紧时间去赴约,孟浩然随口驳斥说:“业已饮,遑恤他!”韩朝宗大怒,甩下孟浩然就走了,“浩然不悔也。”
在友谊和仕途中,孟浩然选择了友谊。也许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短板不适合在官场混,也许他本能选择了逃避,但那个“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风仪落落”的孟浩然确实不应该属于官场的。
【孟浩然遇到过唐明皇?】
人红是非多,孟浩然身后亦如是。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里面记载了孟浩然遇唐明皇的轶事:
一旦,(王维)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怃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中都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转载,《新唐书》更是将其纳入正史中,孟浩然由此多了几分传奇色彩。故事读来脍炙人口,但却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从头到尾看不到王维在干什么。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就认为“王右丞私邀孟浩然于苑中,明皇微特不之罪,反使诵诗,千载奇逢。至诗句忤旨,乃其命也。葛常之谓右丞不于此时力解明皇之愠,为忌其胜己,故不肯荐。请问‘不才明主弃’句如何解?此等论言,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孟浩然研究专家李景白先生曾经质疑孟浩然遇见过唐明皇的真实性,最直接的证据是《玄宗实录》和《旧唐书》等史料中未见记载,比孟浩然生活年代稍晚一些的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也未提及此事。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本就有很多亦真亦幻的传说附会在他及其臣子身上。《开元天宝遗事》《明皇杂录》《松窗杂录》《开天传信记》《本事诗》《杜阳杂编》《剧谈录》《桂苑丛谈》等八卦古籍比比皆是。或许后世对开元盛世颇为怀念,由此搜罗故事来美化他。孟浩然遇唐明皇的故事,突出了皇帝的平易,反衬了孟浩然的不堪。
作为文人修史的典范之作,《新唐书》强调这事儿,可能有欧阳修等人的私心在里面。宋仁宗礼贤下士,也碰见过柳永这种不懂事儿的人,这么处理一下,正好让宋仁宗心里舒服。孟浩然遇明皇事,与柳永见仁宗事,像是互文的关系。
【百年后知音是同乡】
晚年的孟浩然当过张九龄的幕府,由于身体抱恙和难以忍受官场的陋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回家养病了。
739年,王昌龄被贬岭南,路过襄阳探望孟浩然,孟浩然赠诗:“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风无缟纻,乡味有查头。已抱沉疴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740年,王昌龄遇赦北归,再次探望孟浩然。自认为已经痊愈的孟浩然与王昌龄放歌纵酒,未忌口吃了查头鳊,结果“食鲜疾动”,猝然而逝,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