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文章插图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5654,阅读时间:约10分钟?编者按:如果要评价中国古代最拉风的兵器,戟应该能排在前三。的确,但从外观来看,许多人印象中的戟实在是帅的掉渣,不说别的,光是《三国演义》中的方天画戟,就足以碾压小说中九成九的武器了。不过,外观好看与否,当然不是一种兵器能否推广开来的关键。从两汉到两晋,是戟最为流行的时代,但在之后,它却逐渐被长矛替代,消失在战场上,沦为了仪仗用兵器的一种。本文就来说一下,长戟的故事。
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文章插图
在晋代,戟还是重要的作战兵刃之一,朝廷严令私人制作和持有戟,《太平御览》中记载“违令私作铠一领、角弩力七百石以上一张、戟十枚以上弃市”,可见晋朝对于戟的重视,而到了唐朝,类似的军械禁令中就已经不再涉及戟了,《唐律梳义》中甚至在未禁止兵器中都没有提到戟,似乎在唐人看来,戟已经不算是一种实战军械。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种曾经在两汉魏晋将近八个世纪普遍列装军队的冷兵器,戟究竟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走向式微的呢?事实上,戟这种兵器的兴衰,既与军事技术的发展有关,也与军队作战方式的改变演进密切联系。关于戟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中曾经多次提及与戟有关的事件。如宣公二年,就有“二年春”、“秋九月”两条出现了“戟”,尤其是“秋九月”一条,晋灵公欲杀正卿赵盾,侠士灵辄左手持大车车轮蒙甲为盾,右手持戟,这才护得赵盾周全。可见,这时的戟已经是一种可以实战使用的兵器了。除了这些文献资料外,考古学的发现也证实,早在商代,戟的雏形或许就已经出现。1973年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挖掘中,人们发现一柄安有青铜矛的“戈”,幸运的是,由于这柄武器的木柄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戈和矛的联装关系非常明显。考古学家很快就意识到,这并非是商代盛行的青铜戈,而是一柄在当时而言极为罕见的“联装青铜戟”。
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文章插图
之所以说这种青铜戟极为罕见,一方面是因为,商代最盛行的长柄武器是戈而不是戟或者矛,另一方面,结构最终定型、实战效果可以匹敌青铜戈的青铜联装戟,直到西周时期才最终开始盛行。而这柄商代联装戟,在出现时间上显然有些超前了。不过,这柄联装青铜戟,在结构上的缺陷极为明显,它的木柄长度仅有87厘米,和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用于车战的青铜长戟显然功用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柄戟,似乎只是戈和矛的一次简单结合,在联装后,戈和矛的形制并没有丝毫改变,不像后世那些联装戟,铸造时会有意识让矛头变细,只有这样才能方便装卸并减少戟头重量。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青铜联装戟仅此一柄,它更像是墓主人一次脑洞大开之后的产物。在这之后,一直到西周早期,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并非“联装戟”,而是青铜戟的另一分支:合铸式青铜戟。联装戟,是通过戟柄将戟刃(戈)和刺(矛)两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合铸戟顾名思义,是在制造时就将戟刃和戟刺铸造为一体,再安装到戟柄上。从表面上来看,这种铸造方式应该比联装更加牢固可靠才对,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合铸戟无论是在铸造难度还是坚固程度上,都难以和西周晚期再次出现的联装戟相媲美。
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文章插图
▲合铸戟这是因为,青铜这种材质和铁相比,质脆易折,以之制作兵刃,长度和宽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何况,合铸听起来美好,但戟的复杂结构,会使得它的制作难度成倍增加。正因如此,现如今出土的西周青铜合铸戟,数量上远逊于同时代的戈矛等兵刃,显然,西周时期,戟还只能算是较为偏门的兵器。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些稀有的青铜戟中,有不少在重量和形制上和其他出土兵器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它们的大小和质量严重偏低,有些还两两相似,据推测这些另类青铜戟很可能只是用于仪仗的礼器。比如北京昌平白浮、甘肃灵台出土的几柄“异形戟”,戟刺和戟内(用于固定戟刃的部分,有时会开刃增加杀伤)竟然顺时针弯曲成钩型,显然不是实战用兵器。
戟刺|商代出现的戟,跟吕布的方天画戟有关系吗?为何到清代却无人能识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