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物|成都的音乐文脉: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二 )


古乐主体:广成韵
道调,是唐代成都音乐的一大亮点。
中和元年(881年),道教学者杜光庭随唐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前蜀高祖王建非常赏识杜光庭,命为太子王元赝之师,赐号“广成先生”。乾德五年(923年),后主王衍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不久,杜光庭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其间,杜光庭根据唐代宫廷音乐,吸收唐王宫之道乐道曲,创编了以其道号命名的广成韵,也称南韵,后称洞经音乐。
音乐|风物|成都的音乐文脉: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文章插图
杜光庭的故乡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向来是江南细乐盛行之地。因此,杜光庭所创的广成韵,带有江南细乐之韵律,有龙虎山、茅山的江南特色,故四川道人称之为下江调。其中,《步墟》《仙家乐》等乐曲,风格活泼轻松,通俗细腻,在民间影响较广泛。
其实,青城山的音乐也很久远。早在东汉时,就有了青城古乐。脱胎于远古祭祀的巫觋音乐青城洞经古乐,就是民间音乐艺术的奇葩。至魏晋时期,皇室又将它作为朝天祭祀的音乐。青城山古乐中的步虚曲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青城洞经古乐广采博收,无论民间音乐、道教音乐,还是佛教音乐、宫廷音乐的元素,都纳入洞经古乐中,既保留着古蜀许多音乐的原生形态,也保存下了广成韵及其他古乐的曲牌和乐曲,旋律悠美、曲调祥和、抒情细腻,在青城山周围的城镇传承了1300多年,一直到现在。
唐五代时期,由成都辑成并传入中原的曲谱很多。唐德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遣乐人作《南诏奉圣乐》,“以五宫异用, 独唱殊音,复述《五均谱》,分金石之节奏。”《五均谱》,是指《南诏奉圣乐》这部歌舞大曲,共用了5个宫系,有很高的旋宫技巧。故《南诏奉圣乐》又名《五均谱》。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王……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又图其舞容乐器以献。”
乐器:天下惟有蜀中精
成都在音乐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治器大师,创制了一批极富盛名的乐器,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铜铃、磬,可以算是最早的乐器。后来在新都、茂县和其他地区的考古中,也发现了甬钟、镈和钲等。这些出土的乐器,证明了生活在数千年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的音乐生存状态。三国时,以诸葛亮命名的诸葛鼓,通体使用铜制作而成,至今依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民俗活动中被使用。
在唐代,成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音乐中心,诞生了有名的雷琴。《茅亭客话》说:“琴最盛于蜀制,斫者数家,惟雷氏而已。”在如今传世所知的古琴中,唐代古琴是时间最早的。唐琴中,雷琴以其杰出的制作工艺最为珍贵。
音乐|风物|成都的音乐文脉: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文章插图
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稀世珍品“九霄环佩”,就是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就是这把古琴。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右刻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琴足上方,刻有楷书“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
前蜀皇帝王建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去世后,后人在他的棺床四周雕刻有二十四伎乐图,以永相伴随。在永陵出土的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24位伎工手持琵琶、拍板、正鼓、和鼓、齐鼓、笛、箜篌、筚篥、横笛、排箫等20种乐器,展现的是前蜀宫廷24个伎乐乐舞的宏大场面。
到后蜀时,宫廷还有一种乐器——凤笙。孟昶降宋,曾献给宋太祖一凤笙,这是一种三十六簧半音转调笙。《文献通考》载:“今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吹,虽存而不用。”此笙中唐已出现,用于道教音乐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