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别人的情绪格外敏感?” | 共情能力太强会更不开心吗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情绪格外敏感?” | 共情能力太强会更不开心吗
本文插图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验:
特别善于察觉别人情绪的变化 , 不管是家人 , 朋友 , 老师还是领导 , 只要他们情绪有一点点反常 , 就能捕捉到 , 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察觉出异样 。
而且 , 不仅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 还会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情绪格外敏感?” | 共情能力太强会更不开心吗】对于这些人而言 , 生活中仿佛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 , 还需要额外肩负一份别人的情绪 , 有时想要视而不见 , 却关不上自己异常敏锐的“雷达” 。
今天 , 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他人的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深 。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情绪格外敏感?” | 共情能力太强会更不开心吗
本文插图
ElaineAron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 她的研究指出 , 人群中有约20%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 , 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 。
研究表明 , 除了情绪以外 , 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 , 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 , 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 , 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有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
Melchers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表明 , 影响一个人情绪共情能力高低的变量中有52-57%都可以被遗传基因解释 。
在另一项研究中 , 研究者们发现那些情绪共情能力格外强的人大脑的脑岛附近相较常人有更多的灰质 。
也就是说 , 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 。
但是 , 除此之外 , 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特质 , 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 。
而有两种类型的家庭环境 , 与情绪敏感密不可分:
* 危险性环境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 照料者的情绪是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的 。
他们会将一些强烈的情绪发泄到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 , 很大可能会演化为言语或肢体暴力 。
一部分情绪不稳定的家长可能还患有边缘型 , 自恋型或表演型人格障碍 。
因此 ,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惊恐 , 焦虑或害怕的状态 ,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 所以他们只能小心翼翼 , 如履薄冰 。
他们不仅无法从这样不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父母身上得到稳定的支持和照料 , 有时还不得不充当起照料父母的角色 。
于是 , 觉得时时刻刻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 , 会被迫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的敏感 , 因为情绪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危险信号 。
在这种环境下习得的“过强的共情能力”并非出于对他人的关怀 , 而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是一种保护机制 。
他们必须第一时间觉察到他人情绪细微的变化 , 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对的准备——这样他们才有更大的概率减少受到的伤害 。
同时 , 与其说他们强烈的反应是在“为他人的痛而痛“ , 那更像是一种面对他人激动情绪时条件反射式的不安与焦灼 。
因为别人的痛苦让他们本能地感到危险 。
他们对他人情绪的敏感 , 是一种消除自己不安和恐惧的方法——看到他人开心 , 平静时 , 他们才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
* 批评性环境
顾名思义 , 在这种环境中 , 照料者对孩子往往过于严厉 , 苛刻 , 并以极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 。
孩子会因为做错了事或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评和惩罚 , 却很少在表现出色时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许 。
常见的批评方式除了口头上的指责与外在的惩罚之外 , 更多的是使用情绪暴力 。
比如 , 父母可能会在孩子未能达到自己要求之后表现得极其烦躁和郁闷 , 不断地叹气或者干脆不跟孩子说话 , 借此来向孩子表达:“你很糟糕 , 我很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