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卜川|当书店成为心灵栖居的温暖一平方


康卜川|当书店成为心灵栖居的温暖一平方
文章插图
更读书社借阅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陈鼎/摄
在小说《岛上书店》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喜欢小岛书店,尽管他们也有时购买电子书、在网上购书,他们喜欢一提起这个镇,就说小岛书店就在主要商业区的中央,是下了渡轮后去到的第二或者第三个地方。”从很多方面来看,更读书社的隆福店都和故事中的那家“小岛书店”十分相像:店内设有咖啡角和直播区、虽处于繁华之中却保有宁静,还有最重要的,人们愿意在这里停留,与书籍独处,让心灵在此温暖地栖居。
让书店成为“打卡地”
更读书社是北京的本土品牌,首家门店创立于2018年。截至目前,在北京已有17家分店。更读书社创始人康卜川生于20世纪80年代,从对他的采访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是爱书的人,也是爱书店的人。“在我小时候,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窄,阅读书籍是最好的一个渠道。如今,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依然是我所坚持、偏爱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思考,让我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一点我认为是弥足珍贵的。”
康卜川创立更读书社除了因为希望与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的乐趣,还因为他看到了机遇。传统的书店以书为核心产品,这种经营方式如今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电商平台可以将这一过程做得更加垂直,同时辅以资本的补贴,如让购书人的利益最大化。“现在一个主流说法就是书店正在经历寒冬,但是在我们看来,寒冬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就像冬至过后白昼会逐渐变长,天气会逐渐变暖一样。”
康卜川认为,一家书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提供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单一的产品。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便是他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是他对更读书社的定位。
“作为一家线下的实体书店,它首先是商业,商业最需要的就是流量,而流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流量,另一种是被动流量。我们希望在每家书店都有自己的打卡点,有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我们店门口的装置艺术、比较有特色的吊灯、布置的彩云装饰等,诸如此类的设计和布景会形成一个又一个打卡点,通过到店用户主动拍照、上传到网络来形成传播效果,获得被动流量。主动流量则通过我们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进行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来获得。”
走进更读书社,随处可见“买书就是最帅的消费主义”“让阅读点燃生活”等内容的标识。“我们的读者走进书店,他们首先看到装置艺术,然后看到图书,接着看到这些像口号一样的标语。这些提示性的语言会一点一点地打动顾客、增强顾客的心理体验,等到心理体验达到他们的预期或超过这个预期的时候,刚好手边就有一本书或一款文创产品,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转化,那么最终就会形成消费。”
让生活回到“线下”
就在采访人员采访康卜川的同时,一场《阿加莎经典作品集》有声剧主创见面会正在更读书社内举行。该剧导演吴红涓、演员周野芒等主创人员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分享着剧里剧外的故事。康卜川说,如今有声剧也是很多青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产品形式。这样的见面会能够与读者产生联动,将读者从“线上”引至“线下”,让读者能够走进书店,感受到书店营造的氛围和生活方式。
“所谓的生活方式,就是感受生活中多姿多彩和有趣的一面。比如今天,我们面向的是有声剧的爱好者和推理文学的爱好者。见面会现场,读者可以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扫码到线上音频平台收听有声剧,同时我们店内也在进行阿加莎系列图书的展卖,这样既有线上的产品,又有线下的产品,同时还融合了社交的性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
导演吴红涓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更读书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场所,人们可以与书交流,同时也可以与来到这里看书的人交流。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孤独者,每个人又都需要盟友。“在这里我们能听到观众对我们最直接的反馈,同时我们也把对作品的理解反馈给观众,让大家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最终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世界。”
康卜川说,这种打造线下生活方式的理念,也即将通过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平台,注入到与中青报联合打造的新门店中。“这家即将在海运仓落地的门店虽然体量不会很大,但却会拥有众多亮点。我们会采取线下的读书会形式,每一次会有一个不同的主题,面向不同的受众,把生活中和阅读、文化相关的内容展示出来,引导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会和一些正能量的公众人物合作,通过他们引导年轻人重新回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