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二 )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择要分析:
其中最美的画面是荷叶随风起舞时,宛如婆娑婀娜舞女美妙旋转的裙子,荷花就是美人;可以用“青翠的玉盘”比喻替换吗?对比分析,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但不是月色下的荷塘,因为月色之下,色和质皆看不清楚,只能看其形,只有舒展的裙子有动感的相似。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的选择,让读者想起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品质,运用比喻中的博喻,强调白荷的不同层面特点,明珠点明白荷的白色光华闪亮夺目,星星点明白荷的忽明忽暗,美人点明白荷的朦胧恬静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全文营造了淡淡的喜悦情绪,但这一句斑驳的黑影,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
《故都的秋》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枣子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从喻体看,枣子出人意料的个大,北方特有的粗犷。
2.拟人:
《荷塘月色》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择要分析:
其中形态各异的荷花,用“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形象优美令人向往。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来形容流水,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款款深情的眼神,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我与地坛》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择要分析:
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和园子的契合和密不可分;不说自己爱上园子,却用拟人口吻表达,园子一直在痴痴等他。可见,作者对园子的深情,以我之情观物,才会有物有人情。
作者笔下细腻描绘地坛小生灵的种种情态,赋予人格化,彰显出地坛荒芜外表下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荒凉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3.通感: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择要分析:
嗅觉转换为听觉,月夜下的荷香,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二者相同。
对比分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阳光下的清香,才是梦幻般的淡紫色,才是完全拥抱着我。和月夜下的荷香,远远的,若即若离,捉摸不定完全不同。通感,可以调动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出发,去领会作品艺术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教学应该关注的点
文章插图
4.虚实结合
《荷塘月色》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择要分析:
“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