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次进电影院,去看《爱情神话》。“生活流”佳作,观感舒适。比全片沪语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洋泾浜”。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路边的修鞋小皮匠,有点冷面滑稽,哲学家般妙语连珠,一开口便知是新上海人。从他的“夹生”口音里,听到了自信和勇气——明知自己说得不标准,但依然乐于开口,能感受到他与海派文化彼此之间的欣赏与包容。
主角老白的00后儿子白鸽,精通美妆,明明是地道上海小伙,方言水平却实在“搭浆”,讲不了几个字就变成普通话。他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小缺少语言环境,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向来字正腔圆。年轻的山西导演邵艺辉来沪多年,大概也经常听到呼吁:快让小朋友们多讲方言,否则几十年后上海话要消亡了。
一个主动融入市井生活的北方爷叔,和一个主动放弃沪语阵地的上海阿弟,反差强烈,相映成趣。每个人身边或许都能找到这样的两类人物原型,后者的人数可能远远超过前者。
最近听了一节亲子公益课,复旦大学教授邵毅平和孩子们趣聊《诗经》,其间特地嘱咐,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讲方言,最好多用方言读诗词,方能感受古音之韵。沪语专家、上海大学教授丁迪蒙曾为本报撰文,将吴、粤、闽三地方言比作古代语音活化石,还多次走进社区和学校,教老人孩子用沪语朗读古诗词。
不禁有些脸红,身为家里唯一的上海“土著”,传承上海话很不称职。对两个孩子从来不说,弟弟连最基本的“你我他”都听不懂,更别说方言念诗了。
朋友老冯,73岁开微信公众号,专写沪语小品文,仅去年一年就发布了194篇,积极推广上海话。向他学习,操练起来,先用行动影响家人。上周起,每晚睡前增加沪语聊天环节,添了不少亲子趣味时光——从一数到十,最难发音的,原来是“九”和“十”;“孙悟空”和“沙和尚”的上海话竟有几分相似;每次听到“猪八戒”的发音,小朋友都会哈哈大笑……
新年新气象,不妨就从在家里多讲上海闲话开始。
【 诗经|新民快评|看了《爱情神话》,多讲上海闲话】曹刚/文
- 外貌|正观快评:海底捞给顾客外貌贴标签,算哪门子优化服务
- 立方快评|邮局咖啡火了,要实现“全国第一”还须突破这些坎 | 中国邮政
- 新民晚报|带着晚报看漫展,这场快闭幕的展览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
- 字体|文化快评|汉字之美岂容“丑书”“怪书”亵渎
- 全家福|新民特写|小校场新年画,灵的
- 骆玉明|复旦中文系教授B站分享读书之乐,用《诗经》集句陪Z世代过大年
- 让奥运精神随火炬“飞扬”|冬奥快评① | 河北日报
- 新京报快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这届春晚做对了什么 | 中国文化
- 自信|中经评论:新民乐出圈靠的是文化自信
- 河南卫视|【文体市场面面观】新民乐出圈靠的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