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马伯庸:虚构故事里有历史逻辑的真实( 二 )


封面新闻:《两京十五日》是您在阅读《明史》时,被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所启发写成的小说。《风起洛阳》的原著《洛阳》这部作品的灵感是从怎样的阅读启发而写的?
马伯庸:我对洛阳城的兴趣,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研究中国历史,不可能绕过这座城市。所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契机来触发灵感,应该说,我对洛阳这么多年的兴趣和热爱,终于厚积到了一个薄发的程度。
封面新闻:您有陇西、长安、洛阳等古都系列的作品,而且往往这些古老的城市会成为小说中的重要背景,您的这种选取,是否有意加深小说的历史厚重感?您认为在过去,一座城和一个人、一段历史的关联是怎样的?
马伯庸:中国历史本身就拥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里面的素材取之不尽,而这些古都往往都是好素材的汇聚地,无数的人物,无数的事件,无数的典故和现象,每一个都城都是一枚钉子,一连串古都,恰好能把中国历史的横幅高高挂起。
封面新闻:对于自己的读者,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马伯庸:这个时代,肯读书的人不多,肯买书读书的人更少,所以你们每一个人,我都很珍惜。
封面新闻:回望2021年这一年,对自己工作上的成绩满意吗?接下来的一年有怎样的大概计划?
马伯庸:今年写完了一本书,是我之前从没挑战过的题材,断断续续地写了好几年,创作过程很艰难,希望明年能顺利出版。接下来路阳导演拍的《风起陇西》也快上线了,明年还有潘安子导演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希望大家到时候捧场。
文/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徐语杨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