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传奇审美理想的嬗变
作为一种前在的艺术视界与审美心理,“宗元”观念以其独特的观照视角与灵活的理论策略,予传奇戏曲理论的建构和走向以深远影响。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传奇戏曲的审美理想,元曲与传奇文体地位的此消彼长,以及元曲与传奇互为参照的批评模式,三者彼此依存、息息相关,是明清传奇戏曲理论中宗元观念的嬗变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表征。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杂剧时代元曲辉煌的艺术成就与富于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对传奇戏曲理论中的宗元倾向有重要影响;明代中期,曲家普遍推崇元曲自然本色的曲词风格,是宗元观念表现得最为彻底的时期;明代后期,传奇戏曲雅俗兼济的审美理想确立起来,曲家对元曲由一味尊崇发展到尊崇与指摘并举,宗元观念相对弱化;清代前期,因曲坛尚雅崇实的倾向日益增强,宗元观念呈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向;清代中后期,曲论中尚雅黜俗的观念居于主流,宗元观念虽不绝如缕,但批评、否定元曲的言论也格外引人注目。总之,明清传奇戏曲理论中的本色、当行等核心概念,意法之争、雅俗之争等热点问题,皆与宗元观念息息相关。
第四章 明清杂剧宗元研究
明清杂剧对元杂剧的皈依最为直接,具体体现在体制建构、题材选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趣尚等方面。相对于“北”而生成的“南杂剧”,构成了明清杂剧的主体,“破”与“立”的矛盾与困惑构成了作家复古与创新的心理基础,曲体与诗体关系的认知误区导致杂剧逐渐丧失了本体特征,日益诗文化。由俗而趋雅使杂剧一度生存在雅俗之间,并最终完成了文人化过程。徐渭、汪道昆、孟称舜、吴伟业、蒋士铨等作家的艺术探索既形成了杂剧宗元的典型个案,也为明清杂剧在文体特征、题材建构、艺术追求等方面的新变提供了艺术经验,成为主要彰显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一代之文学”。
第五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戏曲选本
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与戏曲传播载体,明清戏曲选本所具有的“选”、“评”以及传播意义,使其在践行普遍存在的“宗元”思想时发挥着特殊作用。根据“宗元”观念呈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将清戏曲选本发展分为三期:繁盛期、发展期、余势期。繁盛期与发展期“宗元”观念有一个重要变化:繁盛期选本大多崇尚元代戏曲,到发展期选本则大多以《元曲选》中的作品(不排除《西厢记》与《琵琶记》等作品)为宗。究其原因,一是《元曲选》在形式体制、主题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成熟,二是臧懋循的结集与出版,使其传播甚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选本已湮没无闻,只有《元曲选》脱颖而出,处处显现着“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成熟、圆融面貌。因此,它成为后代人认识元杂剧的重要范本,也成为此后戏曲创作与批评的圭臬。
第六章 宗元观念与明清戏曲格律谱
明清戏曲格律谱作为最为系统的古典戏曲批评模式之一,往往兼具曲选、曲目、曲品、曲论之功用,在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中叶始,戏曲格律谱的编纂几经变迁,其中所蕴含的宗元观念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形成,到高潮,直至分化的过程。明清时期,曲坛对戏曲音律格外重视,而当时兴起的对元代戏曲的宗尚,也深刻影响着这类著作的编纂,在宫调系统的构建、曲学术语的创新、撰谱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多有与宗元相关的深刻印痕。借格律谱编纂过程及其文本呈现来审视宗元观念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影响,可以有效解读南曲的发展成熟、北曲的南曲化,以及戏曲文辞与音律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第七章 晚清戏曲宗元观念研究
晚清至民初,是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的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梁廷楠、姚燮、俞樾等人的戏曲评论与创作中,宗元的倾向非常明显,为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的观念注入了丰厚的理论积淀与材料基础,并直接影响了王国维的戏曲研究。王国维对元剧“文章”的重视,对“自然”观念的强调,对“悲剧”“意境”等的阐释,固然有传统诗文、戏曲观念的影响,但与晚清戏曲家的建构更为前后相接,吸纳借鉴之迹非常明显。正是借助这一雄厚基础的有力支撑,王国维才有可能融中国传统戏曲观念、研究方式与西方文艺理论为一体,借助对元杂剧的研究推举现代学术观念,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现代转型,最终促成了现代戏曲研究格局的形成。
第八章 戏曲经典的形成与明清戏曲宗元观念
- 魁星楼|光绪蓝田县志:明清县城一
- 院团|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 家训|三明泰宁:走进明清园 品味百“福”文化盛宴
- 演出季|山东又迎艺术盛会,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5月将在济南举办
- 曹州明清书法家段云襄的传说|「青未了」李传民专栏 | 传说
- 明清|江南民居 古韵新貌
- 山东省吕剧院|小剧场吕剧《归·源》: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 吕剧院|烟台元宵晚会,戏曲联唱和器乐合奏令观众叫好
- 戏曲|《一堂好戏》为戏曲传承再添薪火
- 艺术教育|小香玉:37年初心未改 坚持不懈推广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