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乐用户寄望用爱发电,资本不愿无米之炊( 二 )


王皓在2016年离开虾米时 , 曾在朋友圈留下“有些行业注定要死去 , 我干脆等他涅槃好了”的言语 。 有业内人士解读 , 原因之一就是王皓看不到大众“付费”的希望 。
哪怕时至今日 , 用户付费率仍然不够高 , 白嫖的人依然占绝大多数 。 有媒体采访问某对虾米音乐关停痛心疾首的网友有没有为虾米音乐付费 , 得到的回答是通过淘宝88VIP会员算不算 。
数据不会说谎 , 当下中国在线音乐付费率仍然不高 。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5.3%、6.3%和8% , 至今尚未突破10% 。 相比Spotify而言 , 其2020年Q4业绩展望显示 , 月活有望增张至3.4亿以上 , 付费用户有望增长至1.5亿以上 , 付费率高达44.11% , 国内音乐用户付费率依然很低 。 可见 , 单纯想通过用户付费本身也很难支撑在线音乐APP运营的版权、带宽及其它运营成本 。
从这个视角来看 , 贫瘠的国内音乐用户付费环境是虾米倒下的一大原罪 , 这是其后续卖身阿里、阿里不重视音乐版权以及今日关停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可见 , 用户想用爱发电 , 但在线音乐平台却难为无米之炊 。
跨过三大时代 , 在线音乐平台生存逻辑依然没变
用户付费意愿不够 , 当然是虾米后续发展甚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 不过 , 在市场付费习惯尚未养成之时 , 怪罪用户显然是“甩锅” , 在线音乐平台自身无法造血 , 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 也是当下所有平台要解决的难题 。
知乎作者张十三根据在线音乐赛道增长重心不同 , 将在音乐赛道大致分为工具时代、版权时代和泛娱乐时代三大阶段 。 回顾虾米音乐发展历程 , 虽说在这三个阶段都错失了不少发展机会 , 但究其本质还是无法自身造血 , 才会身不由己 。
在工具时代 , 音乐版权尚不是竞争壁垒 , 音乐APP作为听歌工具 , 虾米音乐凭借UGC模式 , 挖掘了许多独特的站内作品和浓厚的音乐社区氛围 , 让其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在线音乐软件 , 并为其积累了大量优质小众音乐用户 。
不过 , 成也小众 , 败也小众 。 要想在市场上走得久远 , 仅仅服务好小众核心用户做增值变现 , 而不不追求市场占有率和用户规模这种反商业模式 , 注定虾米音乐的商业化会异常艰难 。
随便举个例子 , 作为最早做智能推荐之一的虾米音乐 , 其却并不完全遵从数据和算法逻辑 。 王皓曾以王菲的歌曲举例 , “90%的用户喜欢王菲 , 知道王菲 , 所以不需要推荐 , 而那些被推荐的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 。 ”再比如王皓曾要求歌曲播放一定要按专辑顺序 , 而非播放热度或者智能顺序 。
类似操作赢得了很多小众用户的欢心 , 将虾米音乐称为“宝藏” 。 但对很多只想听热门歌曲的普通用户来说 , 却未免有点不接地气 。
时至今日 , 被虾米用户津津乐道的虾米音乐社区评论仍以专业点评歌曲为主 , 与被嘲讽为“网抑云”的网易云音乐的各种吐槽抑郁不同 , 是音乐的净土 。 但平心而论 , 真正懂音乐专业性的听众与普罗大众相比 , 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 而五花八门的评论内容 , 正好是网易云音乐能立足的一个根本——很多用户认为 , 在网易云音乐每首歌曲下面的科普、段子和情感故事的精彩程度甚至远超歌曲本身 。
随着版权时代来临 , 在2013年第一波版权争夺战中 , 倍感压力的虾米音乐选择投靠金主阿里 。 加入第二年 , 阿里斥资3000万元 , 拿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音乐版权 , 并随后与滚石、华研和寰亚等多家唱片公司签订独家合作协议 。 但好景不长 , 虽然阿里不缺争夺音乐版权的资金 , 但最终却未能如虾米所愿 。
2015年3月 , 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 。 同年7月8日 , 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 , 要求网络音乐服务商清理无版权音乐作品 , 并责令各个网络音乐服务商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 市场格局就此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