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经典国学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国学的各式解读也层出不穷。近年,《弟子规》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本由清朝李毓秀所著的教导后人之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都将其作为教育孩子的必备读物。然而在这本国学之中却隐含着些许不适宜之处,使之难以称为真正的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徐晋如就曾反对说:\"《弟子规》这颗大毒草有害无益,假国学害死人。\"《弟子规》一书中的内容或许在当时的清朝看来有些借鉴价值,但放在如今,书中的许多地方其实并不值得学习。《弟子规》中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规范与父母相处时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看似是合理的,但仔细分析,这些观点其实存在着大问题,本文就来\"扒一扒\"弟子规这颗大毒草。
文章插图
在入则孝一篇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强调作为子女要严格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要孩子做的事,孩子必须毫无疑义立即去做,父母的责备和教导也必须全盘接受。这是《弟子规》中开篇就不合理之处,子女对父母孝顺自然是必须做到的,但其说法未免太过笼统。若是其父母的要求行为有悖常理,那么子女也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吗?倘若子女因为盲目的孝顺无条件的听从父母的任何命令,那这个孩子就丝毫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文章插图
而\"亲有过,谏始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则更是荒谬。父母有了过失,子女不但不能指出,还要在父母心情愉悦的时候才可以和父母沟通。若是父母不听,子女还要哭着请求父母改正,即使遭受到父母的鞭打,也需欣然接受不能反抗。这种行为难道不正是助长了父母的不端行为?若子女苦苦恳求父母未果,又怎能令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所在呢?子女与父母之间,尊敬是首要的,但与此同时更应互相监督,共同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盲从父母,只知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这是《弟子规》中实属不妥的地方。
文章插图
1、倡导青年不远行《弟子规》除却教化子女无条件听从父母外,还企图束缚人身自由,提倡父母健在时应该\"局有常,业无变\"。这丝毫没有从现实考虑,年轻人要忙于为生计奔波,如何能够做到一直从事同一份工作,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若是长期拘泥于自家周边的地方工作,怎么能开拓眼界,获得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对于贫苦的人家来说,更需要到外地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这一条恐怕只会禁锢想要外出寻求机遇的孩子,使他们在父母与生计之间左右为难。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书中还写到了\"丧三年,常悲咽\",这在封建年代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往往很多人经历了多年摸爬滚打,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官职,却因为父母离世而要回乡守丧三年。等他再回去之时,恐怕原来拥有的一切都不再属于他了,这等同于人生将要从头再来,而人生又有多少年华经得起耗费呢。这样一来,身为人子,不仅要经受失去至亲的痛苦,或许还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文章插图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便是子女能够拥有稳定的生活,倘若因为要遵守这样的规矩而陷入困境失去工作,不就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了吗?孩子若不遵守规矩,势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反之,三年后,外界的局势早已发生变化,难以再度融合到过去的环境中。
- “看破”最好的方法是印光大师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 这些会画画的导演都是视觉掌控大师
- 常香玉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青春版豫剧现代戏《常香玉》告诉你
- 光明日报国学版:“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 国学女大师蒙曼,实力到底怎样一首幼儿园的古诗让其打回原形
- 全国书画大师班缘何频频选中这个“乡村美术馆”
- 心中有阳光无处不天堂——当代艺术大师黄建南绘画艺术回顾
- 时隔这么多年,你知道圆明园是哪位大师设计的吗?
- 凡尔赛大师郑渊洁,原来也是老二次元,晒出自己与初音合照
- 经典书籍推荐,值得一读再读的4本大师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