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二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文章插图
伍子胥对楚国可谓有深仇大恨,他先是劝说吴王僚伐楚,后又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很明显能看出来他的目的,就是借助吴国的力量对楚国进行复仇。伍子胥有一个好友叫做申包胥,他逃出楚国的时候与申包胥有过联系,表示自己必定会颠覆楚国。申包胥的回答是"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在感情上,申包胥支持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决定;但是在责任上,申包胥还是决定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自己也会阻止伍子胥,重新兴复楚国。申包胥哭乞秦国出兵,终复楚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文章插图
吴军攻入郢都后,伍子胥终于得报大仇。他挖开楚平王的墓穴,对楚平王的尸体鞭打三百下,极具有侮辱意味。当时申包胥逃亡山中,派人劝告伍子胥做事情太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伍子胥作为人臣侮辱国君尸体是很极端的情况),伍子胥不屑一顾。伍子胥完成了自己颠覆楚国的誓言,申包胥也要完成复兴楚国的约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文章插图
楚国仅依靠残余的抵抗力量难以与吴军抗衡。从地理位置和实力来看,当时能够救援楚国的只有晋国和秦国。晋国长期与楚国争霸,吴国就是晋国扶植起来的;秦国则是楚国的"亲家"。申包胥于是进入秦国向秦哀公求援。申包胥劝说秦哀公,如果吴国吞并楚国,与秦国相接,必然要继续侵占秦国。如果趁吴国没有吃掉楚国,秦军就出兵击败吴国,那么还可以从楚国中获取利益;如果吴国迅速吃掉楚国,秦国就没有利益可言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文章插图
申包胥的话说得挺好听,但是秦哀公不可能因为这些仅存留在口头上的利益就发兵救援楚国。他让申包胥先休息等消息。申包胥不肯休息,立在庭墙痛哭七天,水米不沾牙。申包胥的做法感动秦哀公,秦哀公为申包胥赋诗《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无衣》的背后是吴、楚荡气回肠的战争
文章插图
秦国派遣子蒲、子虎率领五百战车的军队救援楚国。另外楚国虽然国都被破,国王出逃,但仍然有反抗力量与吴军作战。最后在秦军、楚军的联合下,加上吴国内部的问题(夫概打算自立为吴王,越国趁吴国空虚进攻吴国),最后吴国从楚国撤军,唐国也被秦楚联军消灭。楚昭王回到楚国复楚,伍子胥、申包胥这一对好友,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约定。尽管这首《无衣》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仍有争议,但是小编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应该可以凝缩"柏举之战"和"秦救楚之战"中吴国、楚国、秦国的激烈战斗,以及参与人物的鲜活面貌。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吴越春秋》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