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未鹏《暗时间》阅后感( 四 )


刘未鹏《暗时间》阅后感
文章插图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因为他没有任何预备的知识,所以要让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须彻底反思你的知识体系,弄清这座大厦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么地方,一砖一瓦到底是怎么垒起来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上,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那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这是我这么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福利,让我对当代动画技术的根基不断的琢磨,不断去打磨最易懂的话语去解释各种专业参数。不断去尝试新的作业引导学员充分掌握soft knowledge,以解决毕业作品的种种问题,让学员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顺风顺水始终是我关注的一大重心。很多事,我不去思考就更不会有别人去思考…
刘未鹏《暗时间》阅后感
文章插图
写不出来。这个问题也比较无聊,思考本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长期订阅我的博客的朋友知道我一般发文频率在一个月三五篇,实际上有不少次我个把月也不发布文章,原因很简单,要么是有手头的事情要处理思考的时间被压缩了,要么是遇到比较大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没有关系,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再想想,爱思考的人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它们时常都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思考的则是没事不主动想问题,遇到问题还要先想想是否能找捷径(找人帮忙)解决。无论是博客,还是公众号,本质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保持思考,写出我们所想,慢一点没关系,毕竟我们都不是以这东西谋生,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促使我们的大脑越来越好用,工作越来越有成效。
刘未鹏《暗时间》阅后感
刘未鹏《暗时间》阅后感
文章插图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里面提到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实验:当年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怀疑精神病院的医生们的主观判断会影响诊断的客观性,于是他和他的七个好友以身试法,他们花了一周时间,把自己各方面都装扮成精神病的样子,然后分头前往当地最大的七家精神病医院。由于他们装得很像,所以医生们都判断他们为精神病——这无可厚非。但接着令人吃惊的事实出现了,他们约好了,一旦住进了精神病院内,就开始立即表现出正常人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立即恢复他们原本的正常人状态。但结果,每次他们要求出院的时候,都被复查的医生阻止,医生们在他们的病历上写到“有明显妄想和心理强迫倾向;努力试图让别人认为他是正常人…”等各种带有主观倾向的病情判断。很显然,在医生们脑袋里已经形成的“他们是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个观念影响了他们作出客观判断,他们会将那个装成精神病人的心理学家的行为往符合他们既有观念的方向解释和扭曲。反而是精神病里面的真正的精神病人看出他们不对劲,有一个家伙偷偷趴在他耳边说,“你不是精神病,你肯定是采访人员或教授”。这位心理学家出来后发表了一篇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引起学界的轩然大波。这事后来还有一个更好玩的续集——精神病专家们被他们的这次实验搞怒了,觉得尊严受到了挑战,于是悍然下出战书:接下来的X月内,你们尽管派人过来装丫挺的,我们一概用火眼金睛将汝等识破。但结果呢?X月后,精神病专家们信心满满地说他们识别出了XX个假冒的,但实际上,那X个月中,对方一个人也没派过去。 话说回来,这事儿其实不新鲜,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俗语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你喜欢炫耀。你韬光养晦呢,他又说你夹着尾巴做人;你为自己的成就骄傲一下,他说你得意忘形。你低调做人呢,他又说你怎么这么没种;你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说你自大狂。你说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呢,他又说你丫做人怎恁费劲捏?… 这个故事真是很搞笑,但背后隐藏的意义让人无法发笑。生活中真的是有大批这样的人,只要不高兴,无论你做什么都可以贬损你,这样的例子真的可以无限延伸。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时刻自省,保持正念。尽力始终保持一个中立的客观判断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