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深受儒学的熏陶,认为做官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因为当官不仅意味着地位的提升,还能得到优厚的俸禄和各种其他收入,过着锦衣玉食的体面生活,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天下第一,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于商人来说,“统统天下买卖,只做官利财,顶好!”
文章插图
清时,入仕有途与异途,据《清史稿》记载:“自订,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出身者为途,出身者为芽,余为异。”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考功名后进入体制内是正途,其他途径也被称为异途,异途分为两种,一种依靠祖荫世袭,另一种则是花钱捐官。
明、清,科举制风起云涌,通过科考的读书人达到了鱼跃龙门,深受推崇。这是一种靠纳捐入官的不良风气,有些家眷虽然可以继承祖职或爵位而直接取得官位,但在官场却受到了同僚的歧视。在继承父业之后,戚继光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为了求得名正言顺的出身,日后能挺身而出做官。
文章插图
【有趣的是,科举制虽然严格,但是考官不看名字也能知道是谁的卷子】清末,纳捐只能买虚衔,很少有实职,而且得的官衔也不高,知府以上的高官和翰林院中的官位都不能用钱捐出,所以异途的官员大多没有光明的前途,走科考正途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
因此,古人对科举之事都趋之若鹜,凡习武之人,从童子到白发老翁,无一不悬梁刺骨,昼夜苦读。他们刻苦读书,当然不是为了寻找真理,更不是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是为了书中的颜如玉与金屋。
古代官吏的这种行为,不仅关系到朝廷对官吏的选拔,对官吏素质的要求,而且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就北京而言,清末民初学者夏仁虎说:“北京市场以为维持发展之道者有二:一是引荐官吏,二是考举子。
所谓“引荐官”,就是在朝廷高官的推荐下,来到京师,由引荐大臣、入宫拜见天子的中下级官员。在中国古代,普通的中低级官员没有资格直接与皇帝见面,需要高官推荐才能与皇帝见面。这一级别较低的官员由王公大臣引领朝觐,称为朝觐皇帝。介绍制度是清代皇帝考察和任用官员的重要政治手段。
文章插图
《引见官》进京后,并不一定立刻就可以进宫陛见,等待皇帝召见时,会在京师停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们需要住宿就餐、拜会上级、交朋友、不求宴请,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消费,而官员群体的消费能力比一般人群要强得多,因此他们在推动市场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引荐官”在京停留时间有限,召见结束后就要返回本任,或前往新任职的地方,因此,他们还不是拉动京师经济的最大群体,而进入京试官的各省举子,则是推动和保持首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参加京师的考试,举子们要提前到京熟悉情况,做各种考前准备;考试结束后,要等候发榜;考中之后,得了名次的考生要拜师交友,同同科进士及各路官吏有酬劳;落第举子一般都会留在京过夏,利用这段时间寻找机会;远道而来的举子,为了省去旅途劳顿,往往要留几年,直到名列榜首。
文章插图
因此,古代京师各省会馆及庙宇中的客栈都每天都满座,主要的住客都是大批来京的举子和“引子”。尽管很多举子出身贫寒,但也不乏富有的人。由于京师举行的是殿试,参加殿试的举子都已功成名就,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范进中举”中,范进本是寒士,但他中举之后,立即得到许多周济,脱离了贫困,是吗?在京赶考时,财政上不会有困难。还有一部分来京求官的读书人,也是从富家子弟中来的,到了京以后,在这花花世界里,更是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像李白一样挥金如土。到京期间,他们除了考试外,还要四处打探消息,上下攀爬,结交达官贵人,以求考官在阅卷时能行得通。其强劲的购买力,对京城经济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市肆各铺,凡以应朝夕求赠之物,值考之年,莫不利市三倍”。
- 车与古人的名字,仔细推敲,颇有趣味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看古人对人才选拔的执着
- 禅意雅致小沙弥的故事
- 虽然名字上带“瓷”,工艺用的是珐琅彩,但它还真不是瓷器
- 有趣的手指速算100以内加减口诀
- 这四对姓氏不能通婚,你听说过吗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 五本设定新颖有趣的小说,剧情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 张无忌武功虽然奇高无比,但至少3次被人狂虐,1次比1次惨
- 世界上最有趣的9本杂志,看完想立刻剁手!
- 大玉儿舍身劝降洪承畴不靠谱 但发生在洪承畴身上这三件事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