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

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如下:
1、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释义:黄河远远流消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
2、登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释义: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壮观的景色 , 那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
3、春晓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释义: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 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叫 。忽记起作夜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谁知道满枝盛开的花朵零多少 。
4、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释义:精美的酒杯中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 。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您可别见笑 , 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啊 。
5、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释义:还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离家乡的擦士仍未回还 。要是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统帅 , 绝不会让匈奴的军队侵扰阴山 。
1.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
拨:划动 。
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 , 就像船桨一样 。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 , 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 , 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
赏析: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 , 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 , 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 , 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 , 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
2.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
妆:装饰 , 打扮 。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
裁:裁剪 。
似:如同,好像 。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 , 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 , 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 , 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 , 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
3.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 , 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白日:太阳 。
依:依傍 。
?。合??。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
穷:尽 , 使达到极点 。
千里目:看得更远 。
更:再 。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 , 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 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 , 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 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 , 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
4.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lún):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
莓(méi):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
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 , 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 , 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 , 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 , 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 , 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 , “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 , 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 , 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 , 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 , 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 , 没有刻意的雕饰 , 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 , 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
5.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 , 春晓:春天的早晨 。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 , 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 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 , 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
6.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
纷纷:形容多 。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
借问:请问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 , 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7.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 属于长江下游地带 ,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
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
碧空?。合?г诒汤兜奶旒?。?。壕⊥罚??Я?。碧空:一作“碧山” 。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
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 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 , 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 , 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
8.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赠汪伦 ?。ㄌ疲├畎?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
踏歌:原为汉、唐时的风俗性歌舞,参与者手搀手以脚踏地而歌 。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 , 互相牵手 , 边歌边舞 。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
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
不及:不如 。
9.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
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 ,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
疑:好像 。
举头:抬头 。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银霜 。
抬头看天窗外一轮明月,低头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
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 , 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 , 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 , 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 , 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 , 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 , 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 , 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 , 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
10.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大全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 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
泊:停泊 。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 , 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 , 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 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 , 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 ,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 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 , 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 , 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 , 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 , 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 , 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 , 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 , 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 , 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 , 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
【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 , 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