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养殖技术

1、场地要求 。养殖家蚕尽量选择远离污染重,环境差的场地 。蚕室内的结构要有利于调控室内温度、湿度,便于光线明暗的调节,便于清洗和消毒 , 便于饲养人员的养蚕操作 。由于家蚕对农药极其敏感 , 所以词养家蚕的场所及周围应避免堆放农药 , 也要防止农药挥发影响家蚕成长 。
小蚕期要求蚕室有较好的保温、保湿功能,门窗密闭性好;大蚕期要求蚕室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还要有纱窗、纱门,防止苍蝇飞入,减少蝇蛆病蚕的发生 。储藏室要求地面干燥,通风好,光线明暗均匀及便于排湿 。贮桑室要求低温保湿,光线较便于清洗消毒 。
【蚕的养殖技术】
2、养殖准备 。在养蚕前的5-7天时间里,需要对蚕室和蚕具进行彻彻底底的消毒 。消毒时要严格按照“一扫 , 二洗,三晒,四消”的程序进行,即把蚕室里里外外 , 对污垢杂质完全的打扫一遍,然后用活水对这些冲洗清理,洗净残留在蚕具上的污渍等;将清洗干净的蚕具放在阳光底下晾晒,之后进行消毒 , 可以使用漂白粉和水配比成溶液进行消毒,最后用毒消散进行熏蒸,熏蒸时候要关好门窗,要是蚕室和蚕具保持干燥 。
在养蚕期间 , 要对蚕体和蚕底进行消毒 。可以定期的使用杀毒药剂对病毒进行查杀 。养蚕期间,要注意的是在对蚕进行检查,喂食前要洗手消毒,要及时的把弱蚕 , 死蚕分类处理,防止其他蚕染病 。在蚕茧卖出后,先将蚕室、蚕具清洗一下 , 然后用消杀精或漂白粉水对蚕室、蚕具再进行喷洒一次 。
3、不同时期的管理 。在小蚕期,这是个关键时期,决定着后期的收获问题 。在养蚕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掌控在24-25度 , 干湿差1~2℃中进行黑暗保护、补催青,隔一天收蚁 。收蚁时把温度升到27~28℃、干湿差1~2℃ 。春蚕一般在早上8~9时收蚁,秋蚕一般在早上7时左右收蚁 。因小蚕生长速度快、爬行慢,所以要及时做好扩座、匀座工作 。
4、小蚕选择桑叶要求 。小蚕用叶的好坏直接关系小蚕生长发育,根据各个龄期不同发育阶段对用叶标准也不同 。进食的桑叶要保证无虫咬,无露水,无雨水并且不能沾染其他杂质,要认真做好桑叶的贮藏,。喂食时要做到给桑叶要及时,均匀,如果闻到有农药的味道或者怀疑有农药残留的,最好还是应当先试喂,确认无问题在大面积进行投喂 。
5、蚕睡眠期的注意事项 。蚕在眠中能力消耗较多 , 免疫力低下,应做到睡前吃好,睡中管理好,适时地饱食 。在养殖的过程中 , 发现家蚕有的健壮,有的有气无力的情况,要及时找出原因 , 并且要对家蚕进行分类管理 。把那些弱小不健康的家蚕检出,进行分类饲养 。这样子的做法可以很好的预防因为不可未知的疾病侵害其他家蚕的健康 。
6、加强大蚕饲养管理,保证蚕茧稳产高产 。大蚕用叶要做到计划用叶,定量给桑 。采叶时要做到早采桑叶可喂中、晚两次,晚采桑叶第二天早上用 。贮藏桑叶时要注意严防桑叶发热变质,给叶时做到不给变质叶、枯萎叶 。随着蚕儿的发育长大,蚕体也随着增大,对蚕座的要求也变大 。
因此做好即时扩座,给蚕儿合适的蚕座面积,做到一蚕二座 。要注意蚕室通风换气(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 因大蚕呼吸量大,排泄物多,空气易污浊 , 易诱发蚕病 。
7、适时添食药物,预防蚕病发生 。添食灭蚕蝇可预防蝇蛆病 。在四龄第二天或第三天添食一次,在五龄第二天开始添食,以后隔一天添食一次,见熟蚕时再添食一次,添食时一支灭蚕蝇乳油加水1kg;也可以改添食为体喷,体喷时一支灭蚕蝇乳油加水0.6kg 。添食蚕服康可预防细菌病.在四龄添食1~2次,在五龄第二天开始添食 , 一般添食3~4次,一粒蚕服康加水500ml,拌5kg桑叶 。看着桑蚕化茧成蝶,是不是感觉不错呢?在养殖家蚕的过程中要细心和努力 , 多多吸取经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蚕方法 。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 , 也有灌木 。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 。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 。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 。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 , 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 。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 。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 , 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家蚕(BombyxmoriL.),又叫桑蚕,属蚕蛾科(Bombycidae),是由野蚕(B.madarinaMoore)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饲养所创造的物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 。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 。在几千年的饲养过程中 , 人们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养蚕技术不断提高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通过选择的方法,选留吐丝多、结茧大的个体做种,又用杂交原理,把不同的性状结合在同一个体中而育成新的类型 。这样,就有了茧色、体态、斑纹变化多端的数百个品种 。利用冷藏的方法改变蚕种的化性(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目 , 叫做化性)是我国古代养蚕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 。他们将蚕卵封闭在罐中,然后置于冷泉水或高树浓荫下冷藏,可使蚕种在冬天也能饲养 。如果不是这样,则在一年内要想多次养蚕是不可能的 。现今,人们掌握了昆虫激素与变态发育的关系,已经能够人工调节蚕的发育 。为了让蚕吐丝更多,抓住蚕产丝素、丝胶的五龄阶段,用保幼激素均匀喷布在蚕体上,就能延长蚕的生长期,使它更多吃一些桑叶,多产蚕丝 。如果当时缺少桑叶、病害蔓延或劳力不足,要蚕提前化蛹 , 则可以用蜕皮激素喷洒桑叶来喂养四龄幼虫,即可缩短生长期 , 提前吐丝结茧 。此外,还可以用人工饲料替代天然饲料,增加养蚕次数 。我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 。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 , 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 。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 , 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 。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各种的叶子 。樟蚕(EriogynapyretorumWestwood)属大蚕蛾科,原产广东、广西一带,以樟叶、枫叶为食,它的丝被人们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885年前后已有记载,其丝为纺织上等原料 。古时用樟蚕丝经醋浸泡后拉丝作为弓弦,强度极大 。现作为钓鱼线和医用缝线出口 。樗蚕(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属大蚕蛾科,其饲养历史不详 。在山东省有小规模饲养,饲料是乌桕和臭椿 。在南方有篦麻蚕 。天蚕(AntheraeayamanaiGuerin-Meneville)也属于大蚕蛾科,分布我国从东北向西南到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 。寄主是各种柞树(一种中大型的乔木)和栎树 。由于天蚕丝具有独特的性质 , 丝质光泽有色,为高贵装饰品的原料,国际商品价值高于桑蚕丝数十倍,被誉为绿色金子和钻石纤维 。我国从唐朝已开始利用,距今约1300多年 。人工饲养至少开始于17世纪,约在100年前已向外国出口 。(2)家蚕驯育起源的神话家蚕驯育是我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 。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 。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世祀为先蚕 。这种说法比较普遍 , 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 。另外 , 《搜神记》中有一神话 。相传在太古时代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 , 仅留下女儿一人和一匹马在家 。女儿自己饲养此马 。由于贫穷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亲 , 就对马戏言: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 。马听完此言后便挣脱缰绳而去 , 径直跑到了父亲打工的地方 。父亲见到马后非常惊奇,就牵来骑上 。马望着来的方向悲鸣不已 。父亲见状,猜测家里有事 , 就骑马回到家里 。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亲就更加精心喂养 。但马不肯吃食,每见到女儿出入都要喜怒击蹄 。父亲觉得奇怪,就悄悄地问女儿 。女儿只好如实相告 。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就用箭将马射死,把马皮剥下晒在院中 。父亲又出门了 。女儿与邻家女友来到马皮前,对着马皮嘲笑说: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呢!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卷走 。邻家女友大惊失色,不敢抢救,只好去告诉父亲 。父亲返回后到处寻找,未能找到 。数天后,在一棵大树枝上发现了他们 。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蚕,生息于树上 , 其茧厚大 。邻女取而养之 。因树为桑树,又因桑与丧同音,故取名为桑蚕,老百姓普遍饲养,即为今天的家蚕 。(3)丝绸业的发展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植桑养蚕 。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 。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 , 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 。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221年)达到高度发展,蚕丝已成为贫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了 。我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很多,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产品,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 。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 。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的衣着以丝绸和棉麻来区分贵贱 。官员富豪无不以衣锦为荣,成语衣锦还乡应运而生 。劳动人民则穿棉麻布衣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丝绢与粮食同样作为人民负担缴纳的实物,朝廷或官府以丝绢作为对有功臣民的赐赏 。现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中使用丝质(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 。丝绸业的发展与普及也影响到我国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许多描述采桑、养蚕的美好诗句外,成语作茧自缚被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使自己吃亏受累 。唐代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 。;宋朝释道原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的诗句 。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我国古代蚕丝的发展促成了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2世纪传入日本,公元6世纪传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桑蚕饲养技术是公元6世纪传人欧洲的,所以蚕丝代表东方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丝绸是广受欢迎的商品,它和桑蚕饲养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路经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川,沿途兴起一批著名的市镇,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龟兹、疏勤等 。张骞从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汉武帝刘彻的命令由我国西部出发,到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并建立了联系 。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因此,古代西方称长安古都为丝城,称我国为丝国 。在南方另有丝绸之路,经成都、保山等地到达缅甸与印度;在东部沿海又有徐闻(广东)、合浦(广西)以及蓬莱(山东)、宁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诸岛屿和地区 。目前 ,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年产蚕茧约800万担,产丝约5万吨 。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 。蚕业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浙江地区的农民历来都把这种对人类作出很大贡献的昆虫叫做蚕宝宝,它吐出来的丝有珍珠之光 , 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日,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纤维望尘莫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 养蚕业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