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要提高社群的活跃度需要一个系统的操作,你在群里面需要设置2-3个管理员 。每天在群里面管理、引导大家的话题 。其次 , 可以在里面发一些小优惠:比如发红包、派发小礼品、或者派发你们公司的产品都是可以的 。红包可以持续的发,不用太大,这个主要是活跃气氛的 。
还要根据你社群的定位,在群里面分享相关的价值 。这个才是做社群的关键,一定要让人在你的群里面得到东西 , 要么是礼品要么知识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跃的时候,你要在你的群里面进行筛选 。比如说做一个小的付费活动 。19.9元就可以听一个更加细致的分享之类的,这也是一个精准粉丝筛选的过程 。要不断的去做这样的工作 , 越到后面提供的价值越大 。
小白如何利用社群来给自己产品做推广核心阅读社群营销的运作机制是将顾客变成用户,将用户发展成粉丝,将粉丝发展为朋友,将粉丝聚集起来,发挥粉丝效应 。去中心化的社群之中,要想让群成员对产品发挥粉丝效应 , 应该给予粉丝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让他们有深刻的“参与感” 。□张向黎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即将处于不同时空场景的人、信息、资源等内容关联起来,让其有了直接或者间接的交集 。互联网的这种连接方式也重构了“社群” 。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是不同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目标、利益、兴趣等要素聚合在网络平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互联网社群,使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营销方式 。社群作为接口,能够使得被内容所吸引并通过切口进入的流量沉淀下来,为接下来的商业化打下基础,而商业化则是寻找利益点来进行商业转化 。现在的商业模式正在打破传统的以产品、厂商为核心的格局,转而向人和社群转变,使用户占据主要位置,以数据作为驱动 。社群营销的运作机制社群营销的运作机制是将顾客变成用户 , 将用户发展成粉丝 , 将粉丝发展为朋友,将粉丝聚集起来,发挥粉丝效应 。在社群营销中发挥出的粉丝效应,是美国的互联网专家凯文·凯利的“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 。1.社群营销的前提是,发挥社群去中心化的特点 , 同时让群成员有深刻的“参与感” 。失控理论认为,无论生物 , 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 。进化体越复杂、越庞大,里面就能栖息更多的进化体 。这种进化体的构建方式,就叫分布式 。分布式就是去中心化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的进化体,那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利益和目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进化体——社群 。不断进化,通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再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 。群成员具有大的进化体所形成的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大的进化体会选择决定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 。小米公司的黎万强把群成员对小米手机的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运作模式称为“粉丝效应” 。这种去中心化的社群之中,要想让群成员对产品发挥粉丝效应,应该给予粉丝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让他们有深刻的“参与感” 。2017年 , 《DK幼儿百科全书——那些重要的事》上市,上市当天,编辑部自己策划制作的糖果家族版本配套音频同步上线喜马拉雅 。音频一上线,就吸引了很多“小糖果迷”,为了能让粉丝有更多的参与感 。我们策划了报名录音的活动,在音频中间插入阿狸微信号码,报名即可和小主人公糖果录音 。很多小朋友在听完音频之后,缠着爸爸妈妈要报名 。就这样 , 在音频播放结束后 , 已经有100多个家长报名,最终,我们选出50名小朋友参与录音 。这也是我们DK妈妈群的基础 。这就是小的进化体可以进化成更大的进化体的基础 。这些妈妈在组建群之前,就已经跟阿狸保持了很好的联系 , 有些甚至成为朋友 。她们从录音中产生“参与感”,从与阿狸的互动中产生“参与感” , 这种参与感是把群成员“黏合”成一个进化体的“黏合剂” 。在2018年清明节之后,一位妈妈主动请缨,把她身边和她一样喜欢DK的妈妈拉到了一个群里 , 这就是一个进化行为;然后阿狸又把之前录音的妈妈拉到了群里,这也是进化行为;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真正的社群诞生了 。有些妈妈甚至在群里找到了自己的邻居、同事,就算互相不认识的妈妈也表现出对这个群极大的热情和信任,这是因为录音把大家“黏合”在一起 , 大家自发产生“进化”的欲望 。2.社群营销实现转化的动力 , 是社群带来的递增收益 。失控理论认为,一个系统用得越多,用得越成功,则会带来更多的成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不是直线上升,是呈几何级数上升的 。比如,你的客户数量翻一番,你的销售也会翻一番,这是直线式的上升 。而在一个网络中,你的客户翻一番,销售可以翻两倍,就是呈几何级数上升 。这意味着 , 在社群中实现的销售是呈几何级数上升的,而针对同样数量的成员的单个销售只是直线式上升的 。比如,在DK妈妈群中推广一本书,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首先,妈妈们争相了解图书的内容、适用年龄和卖点 , 然后会有一些妈妈马上下单,这是第一波销售 。还有一些妈妈在提问过程中会发现另外一些书,因为在群中,大家的互动交流都可以看到,于是 , 这些被“挖掘”出来的书,又会令一些妈妈跟风一起购买,这是第二波销售 。社群中不是所有群成员都同时在线,可能中午发布的消息,晚上有没看群消息的妈妈会爬楼,然后这些妈妈又会交流,实现购买,这是第三波销售 。当第一批妈妈收到书之后,会有一些妈妈在群里反馈孩子读书的情况,甚至录制视频群里,这时候,又会短暂地引爆群成员的热情,有些本来不想购买的妈妈,在大家情绪的带动下,也会选择购买,这是第四波销售 。当然 , 还会有妈妈主动介绍新的成员购书 , 壮大群队伍,这是第五波销售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 除了第一波销售,其余四波销售是点对点的销售所无法实现的 。也就是说 , 如果我把书卖给互相没有交流的100个人,假如能卖出20本书,那么,在这个100个人的社群之中 , 我就可能卖出100本书 。这就是社群带来的递增收益,这也是社群营销最诱人的地方 。社群营销的启示1.实现有效的社群营销,需要适当规模 。失控理论认为,如果想要实现几何级数增长,你就得生成一个组织结构 , 把每个发展的小的节点用来生成更小的组织单位 。比如,电脑的操作系统,以前的操作系统是整体的,一旦某一个地方出现故障,电脑就死机了 。而现在的操作系统是由模块组成的,如果某个模块出现了问题,其他模块仍可以继续运行下去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一个社群就是一个模块 , 那这个模块多大才合适呢?是越大越好吗?认知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通道容量”,说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大脑一次能加工的信息量,超过了某个界限,大脑就无能为力了 。我们的情感同样存在一个情感容量——社会通道容量 。当人数太多,超过了一定数量,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陌生了 。这个数字是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它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指望一个群体与你怀有共同的理想 , 就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可以建立更多的150人的群体 。DK的妈妈群现在有3个,最核心的一个群125人,还有一个是一个群里的妈妈自己建立的群,130人 , 另外一个最新的群70人 。群里的妈妈相互之间会非常信任 , 很积极地分享一些学习心得,很自觉地抵制盗版 。曾经群里的妈妈举报过发现的正在卖盗版DK图书的书店,也在群里分享过包括书架在内的好物 , 交流教孩子科普知识的心得,甚至上小学一年级或者入幼儿园之前 , 应该怎么给孩子做好科普入门或者科普衔接 。我也在妈妈们的互动和分享中学习到很多 。如果群规模很大,大家就会变得陌生 , 自然分享和交流的欲望就会降低,“潜水党”会越来越多 。如果一个社群只有固定的一个或者几个人发言,那这个群就会慢慢地“死”掉了 。2.要想实现有效的社群营销,需不断探索社群的边界,实现边界最大化 。社群营销的发展,肯定是在边界处的创新,所以 , 要想做好社群营销,一定要关注社群边界发生的事情,不但要观察,还要走近、参与 。所以要不断地从与妈妈们的交流中发现新的边界,实现新的转化 。从具体的工作经验中,我总结了几个在社群实现销售转化中发现的“边界” 。(1)社群里发布独家信息 。比如,DK妈妈群中会有一些出版社的信息 , 对各家出版社科普书籍的认知、比较,对科普书选择标准的一些判断,对孩子怎么阅读科普书的一些建议心得,这些信息很多是妈妈们的切身需求,她们会非常喜欢这种信息 。在吸收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她们会主动咨询买书 , 实现一些转化 。(2)社群里附赠优惠 。比如,经典作品或者妈妈们呼声很高的图书,群里妈妈可以享受独家折扣,小范围作为粉丝福利的形式发放,这种转化会非常迅速,非常集中,并且妈妈们会主动介绍新客 。一位妈妈曾经和同事一起一次性购买了上千码洋的图书 。(3)社群里实现独家服务 。这样,一位用户一次性就会购买多本图书 , 而对她来说,省去了挑选书和搭配书的困扰,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如何让孩子阅读的问题 。有很多家长会直接自报家门来买书,尤其是暑假期间 。还有很多是为了送其他孩子生日礼物、幼儿园毕业礼物等 。所以对产品进行多种分类和组合,用户满足了更多层次的需求,单个用户一次购买多本,甚至多次购买 , 从而实现社群从情感属性到销售属性的转变 。营销的本质是用户关系,社群营销也不例外 。时代不管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顾客对品牌的那份信任 , 是品牌用心做产品的初心 。社群营销变化的只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方法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 我也意识到对社群营销认识的很多不足 。比如销售转化方式可否复制,比如怎样实现快速且稳定的社群分裂,比如怎样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 。
【想精准的推广,但是很多社群并不活跃,如何能高效推广呢?】
对于有能力建群的人,做推广的形式和内容就非常多 。第一点:社群是需要领袖的,而不是所谓去中心化的所谓去中心化自组织是一个很美的概念,作为个体或者小团队生存是可以的 , 但是作为一个大社群运营,没有一个精神领袖是很难的 。比方说罗辑思维 , 如果罗胖一年不管事,也不说话 , 这个社群还会存在吗?那么对于企业而言 , 做一个社群是很困难的,因为精神领袖很难是企业,必须是人 。但是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产品找到产品发烧级玩家 , 让这样的玩家成为自己运营的社群里面的精神领袖,就可以完成社群领袖的培养 。说白了 , 未来的社群运营不一定需要明星代言人,而是需要和我一样喜欢某种产品 , 但是能把产品玩到极致有个性的人 。还有一种可能,你把产品玩到极致了,产品自然也是社群的代言人,但能把产品做到这种境界的企业太少了 , 能长期坚持做到的就更难了 。比如小米,开始就是这样做的 , 但是小米规模做大后 , 什么产品线都要做,就很难让产品成为社群的精神标志了 。第二点:要记住这个社群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如果一个社群没有共同的爱好 , 只不过是把大家拼凑在一起,是不存在社群联系的 。比如罗辑思维联结大家的爱好是阅读,万能的大熊联结大家的爱好是电商赚钱,而我联结大家的爱好是愿意参与学习,没有这个共同的爱好,是很难找到同质的人 。第三点:要先能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好的社群一定能给群员提供一种稳定的服务输出 , 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坚持定期干货分享,秋叶有课程、动手实践、干货分享等等 。如果社群的精神领袖不能提供干货输出,社群的联结纽带也就会分崩离析 。如果你的社群满足如上条件,那么你就可以考虑社群推广 。推广的模式无非如下几种:1、通过干货分享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引导购买,比如秋叶群内让老师介绍Excel干货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购买课程学习更多;2、组织群员一起参加某个新媒体活动,借助群体的力量让第三方市场付费,比如罗辑思维组织会员吃霸王餐,就是展示能量的一种方式;3、组织群员购买会员服务 。这里可以让免费群员试听一次课程,然后加入付费会员,也可以让付费会员中一部分交更多钱成为高级会员 。对于高级会员而言,付更高的费用是一种快速鉴定人脉质量的方式 。有些朋友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群 , 却没有能量产生价值 。对于有干货和产品的人而言,这样的大群也是有商业潜力的 。这里面的需求转换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样的大群往往发现保持群活跃度要靠分享,而创始人自己又很难源源不断产生干货分享,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就需要组织其它的人来帮助分享 。如果你有干货,也有产品,就可以主动参与这样的群分享 , 通过分享让大家熟悉和了解你,在最后巧妙引出你有更多服务,完成导购 。但是要这样做,就得注意 , 必须在话题诱发出大家的兴趣情况下,才能推出你的干货内容,在人群中借助群体兴奋度完成这种导购效率会非常高 。我在全心创客联盟等你 , 让创业灵魂不再孤独...
- 北京有收蝎子的吗
- 成年人学不会自行车怎么办,找不到平衡感怎么办,车头一歪脚脚就想碰地,就我一个人练的。
-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 杭州萧山的邮编是多少?
- 现在的48摩托车多少钱
- 计算机航嘉电源的PFC是什么意思?
- 求知道这种是什么纸或胶纸,用来装茶叶的
- CF手游塔防模式武器推荐
- 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 日本大学的修士如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