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新动力观后感

摘 要:电子农务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农”工作信息化的一个新型举措 。文章从电子农务的概念和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子农务建设意义和存在问题,进一步论证了电子农务是“三农”发展的新动力 。
关键词:电子农务;“三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05-03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 。如何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目标、关注的焦点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 。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结构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突出因素 ,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如何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村,解决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农务应运而生 。
1 电子农务的概念
电子农务(Electronic Agriculture)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时、便携的特点,通过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工具建设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 改造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向农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咨询服务,对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培训 , 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经验农业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信息平台[1] 。电子农务是适应我国对“三农”问题建设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 。
1.1 电子农村
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高速加工和传播利用的农村 。
1.2 电子农民
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 , 让拿锄头的农民也能拿起鼠标,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来对接现代社会 , 转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
1.3 电子农业
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要跟全球市场同步对接,在农业产业中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运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并且要有效降低和规避市场风险 。总之一句话,电子农业就是要“一化带动四化”,即用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2] 。
2 电子农务的建设
电子农务是一种资源重组的观念[3],即针对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3S技术、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将各种涉农技术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将这些资源反映在信息化平台上 。目前我国电子农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2.1 电子农务网
电子农务网是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网站 。网站中包括了农业新闻、农业技术、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农务信息等多个板块 。农民可以通过访问相应的板块来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学习各种农业技术 。电子农务网中还提供了农业专家系统 , 此系统可以为农技工作者和农民提供方便、全面、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和决策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
2.2 农务通
农业掌上电脑或智能手机是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农业专家技术于一体的便携式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可以帮助农民快捷、简易地获取有关生产、气象、市场等相关资讯,快速、科学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 是用户随时随地与农业专家保持联系、成功逾越信息孤岛的便携式信息工具 。但是 , 目前我国农务通主要的发展是利用短信与声讯技术来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一技术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上网或不会上网的农民,他们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订制、点播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或拨打声讯电话来获取所需信息[4] 。
2.3 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的一种农业应用系统 。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生物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判断 , 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和相关参数,并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指导 。智能控制系统与前两种不同 , 它可以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帮助农民了解生产中的各项参数,并为下一步的生产做准备 。这种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温室控制、灌溉控制、育苗等不同的农业领域 。
3 发展电子农务的意义
3.1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在我国 , 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近几年,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 , 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 %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城乡均衡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阻碍 。因此,以发展电子农务为契机从而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已经势在必行 。
3.2 培育新型农民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应该是具有现代信息社会烙印的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也就是说现代农民应该是具备知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素质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 %,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 % 。全国92 %的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 。面对21世纪新型农村建设对高科技、高素质农民的需求,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电子农务正是一个学习农业科技、共享农业信息的信息化平台,广大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通信等资源获取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开阔视野 , 提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欲望 。
坚守定位深耕“三农”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 。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
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 , 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 。“遇上大旱 , 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 。”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印象深刻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 。村里遭遇罕见旱情 。正当发愁之际,他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 。”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他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 。“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 ,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正向村民们讲解 。
他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 。“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 。”截至目前 ,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 , 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 。“通过地里的传感器 , 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 。”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 , 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
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 。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 , 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 。
“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 。”他说 。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 。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 , 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 。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 。
“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 。”她说 。
她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 。“起初,缺乏专业知识,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 。”后来 , 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
“课堂里,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 , 有老师一对一帮助 。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
她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 , 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 , 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 , 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 。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 , 产值达3.92亿元 。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
“截至目前,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说 。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 。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 。
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 。“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 。”他说 。
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
据中心执行主任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
坚守定位深耕“三农”
山西吕梁农商银行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勇担服务乡村振兴使命 , 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农商力量 。
山河多娇,英雄吕梁 。
一直以来,山西吕梁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勇担服务乡村振兴使命,切实提升“三农”、小微企业和广大百姓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农商力量 。
一、坚守定位,扛起社会责任重担
1、党建领航 , 坚守本源 。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归本源、专注专业,一切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出发,确保了党建领航的正确方向,确立了支农支小、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定位,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2、主责主业,一岗双责 。
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参加的实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 将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等实体经济作为党委第一要务,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系机制,成立乡村振兴部,加大对支农支小、“整村授信”的考核权重,确保服务实体经济走深走实 。
3、上下联动,落实到位 。
为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党委班子持续强化作风建设,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努力带出一支敢打硬仗,具有极强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部室+网点”联动,在基层网点服务下乡时间每周不少于两天,联动督导 , 答疑解惑,确保总行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 。
二、多点探寻,打造服务地方新模式
1、加强政银企合作 。
持续深入开展“百行进万企”营销服务,强化与当地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对接联系 , 开展“常态化”和“清单化”走访,实施“企业名单制”管理 。与当地经济开发区联手组织银企座谈会,了解不同企业投、融资特点,根据企业生产周期、行业特征、资金流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全方位拓展业务发展 。2022年,共举办银企座谈会5场次,联系对接企业73家,发放贷款4.51亿元,为小微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
2、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
持续依托网格化金融走访,建立“城区、城郊、乡镇”三级网格模式 , 城区网点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为重点营销对象,城郊网点以“农区、商区、厂区、社区”为依托 , 乡镇网点以“整村授信”为基础载体,切实将潜在客户发展为新增客户,将已有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
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为打通金融服务“毛细血管末端” , 真正践行“以农为伴”的初心和责任,共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49个,布放ATM机、POS机64台,设立现金网格服务点4个,通过手机银行、网上办贷等服务渠道全覆盖 , 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存取款 , 田间地头可转账”的愿景 。
三、深耕“三农” ,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打造农区特色试点支行 。
在乡镇网点打造乡村振兴试点支行样板间,以“整村授信”为依托,对接村两委关键人,建立农户网格档案 。截至目前,农户贷款已达到10291户,金额12.11亿元 。支持当地蔬菜大棚、养牛专业户、村文化旅游景点等特色产业发展 , 带动近万户农民稳定脱贫奔小康,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
2、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金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 发挥其“由点及面”的辐射作用,是吕梁农商银行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有力抓手 。通过大力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案例 , 逐步形成了“银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新模式 。
3、不断升级完善信贷产品 。
针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吕梁农商银行不断调整信贷产品种类,复工复产期间特推出“复工贷”“战疫先锋贷”“惠商贷”产品 。不断升级优化原信贷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已形成五大系列九类产品,打造全场景覆盖的“金融超市” 。后疫情时代主动下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年利率较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 让利小微企业,携手帮助本地企业共克时艰、走出困境 。已经完成1694户,金额3.45亿元复工复产资金投放 。
【三农发展新动力观后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吕梁农商银行将继续回归本源,聚焦主责主业,在解决难点、痛点中寻找新的机遇,拓展新的市?。?诟咧柿糠⒄构斓郎闲形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