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目的

荀子 , 名况,字卿 , 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 。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 。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
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 。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 , 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 。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 。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 。
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 , 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后学撰写的内容 。
二、论教育作用
【荀子的教育目的】
在人性论问题上 ,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 , 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 。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 , 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 , 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 , 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 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