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中有哪些西洋建筑?

圆明园中还有一处欧洲风格的宫苑式景区,统称为“西洋楼” 。“西洋楼”建于乾隆年间,由几位在中国传教的法国、意大利、波希米亚的传教士设计,由中国工匠精心施工建造 。这些建筑物是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雕刻装饰 。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是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及鲜花组成的几何图案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的喷水塔做成了中国佛塔的形状 , 用鸟兽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一些中国的纹样 。中西方建筑和园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结合在一起了,这对当时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来说也是一次大的突破 。
【圆明园中有哪些西洋建筑?】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 。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 , 因此又称"圆明三园" 。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面积347公顷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继而放火烧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 , 衰草荒烟 。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总平面图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 。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 。乾隆时期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 。以后,又在园的东侧辟建长春园,在园的东南辟建绮春园,作为附园 。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 。圆明园全部由人工起造 。造园匠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种手法,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山水地貌作为造景的骨架 。圆明三园之景都以水为主题 , 因水而成趣 。利用泉眼、泉流开凿的水体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 。大水面如福海宽600多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200米左右;众多的小型水面宽40-50米,作为水景近观的小品 。回环萦绕的河道又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 , 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并供荡舟和交通之用 。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以及岛、屿、洲、堤分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1/3 。它们与水系相结合 , 构成了山重水复、层叠多变的百余处园林空间 。这些人工创造的山水景观,既是天然景色的缩影,又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风物的再现 。乾隆皇帝六次到江南游览名园胜景,凡是他所中意的景致都命画师摹绘下来作为建园的参考 。因此,圆明园得以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地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园 。圆明园内有类型多样的大量建筑物,虽然都呈院落的格局,但配置在那些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之中,就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格调各异的大小"景区" 。这样的景区总共有150多处,主要的如"圆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六景",都由皇帝命名题署 。园内的建筑物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宫殿、住宅、庙宇、戏院、藏书楼、陈列馆、店肆、山村、水居、船埠等,但大量的则是供游憩宴饮的园林建筑 。除极少数的殿堂、庙宇之外,一般外观都很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园林的自然风貌十分谐调 , 但室内的装饰、装修、陈设极为富丽,以适应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 。圆明园作为皇帝长期居住的地方,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因此 , 在紧接园的正门建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宫廷区,包括帝、后的寝宫、皇帝上朝的殿堂、大臣的朝房和政府各部门的值房,是北京皇城大内的缩影 。圆明园内的150多组建筑群都各具特色 。有仿效江南山水名胜的 , 如福海沿岸摹拟杭州西湖十景,"坐石临流"仿自绍兴兰亭;有取古人诗画意境的,如"武陵春色"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表现神仙境界的 , 如"蓬岛瑶台"寓意神话中的东海三神山;有象征封建统治的,如九岛环列的后湖代表禹贡九州,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利用异树、名花、奇石作为造景主题的 , 如"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修竹等 。这些主题突出、景观多样的景区,大多数作成"园中之园",它们之间均以筑山或植物配置作障隔,又以曲折的河流和道路相联系 , 很自然地引导游人从一景走向另一景 。园中有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布局形式,圆明园在这方面可算是典型佳例 。长春园北部有一个特殊的景区俗称"西洋楼" , 是由当时以画师身份供职内廷的欧洲籍天主教传教士设计监造的一组欧式宫苑 。六幢主要建筑物为巴洛克风格,但在细部装饰方面也运用许多中国建筑手法 。三组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和绿地、小品则采取勒诺特尔式的庭园布局 。这是在中国宫廷里首次成片建造外国建筑和庭园 。圆明园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宫别苑,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 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 , 并且还通过传教士的信函、报告的介绍而蜚声欧洲,对18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