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 。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 。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 。非至明不能察其机 , 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 。孔子数称“贤哉回也” , 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 。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 。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 。”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 。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 。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 。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
《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 。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 , 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 冉有与子路二人 , 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 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 , 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 。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有教无类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出自于《论语》,关于有教无类有一个跟孔子相关的典故 。类是指类别,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收到教育 。
有教无类的历史故事还原:
孔夫子周游列国,刚刚到了鲁国边境关卡,发现鲁国士兵对来往行人收取过路费 , 每过一次都要重新收费 。很有爱国观念的孔子皱了皱眉头,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涩,摸了摸口袋,发现不够自己和学生一干人等的过路费 。子贡就拿出自己的钱让所有人过了关 。
学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孔子说:“老师,早就跟您提过,应该提高学费 。您看 , 他们住你的,吃你的,相当于您对他们有补贴 。如果降低学费 , 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励和补助 , 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
子我接着说:“就好像这个关卡,我觉得也应该提高过路费 。您看,关卡国家建设起来要资金的,行人进进出出 , 还要修缮,所以即使收费国家还是有补贴的 。可是穷人一个月只用进出不超过三次,而富人一个月可能进出三十次,国家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 。正如您提高学费一样,过路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
孔子大怒,骂道:“朽木不可雕也 ,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子我回说:“我这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
而正是因为孔子跟自我的这番对话,才有了以下一番道理 。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 。’” 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 , 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从此,有教无类的说法,在中国流传了下来 , 也为中国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为古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的文化教育开始了部分皇族、商人、农民、奴隶都可以学,中国的文化才越来越普及了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