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写农特产属于三农领域吗

是的 现在三农非常的火 , 做头条可以占绝对的优势,自媒体会优先推荐三农的作品,所以要做三农的朋友加把劲,有问题的话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一下,做三农占绝对优势 , 加油
【今日头条写农特产属于三农领域吗】
今天,在地里忙碌了一天的邻居们在田间趁着夕阳余晖在闲聊 , 说了一个现象:现在的蔬菜水果再也吃不到当年那个味道了 。
我也参与到话题里聊了聊,突然陷入了沉思 , 觉得老乡们说的的确有道理,你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拿蔬菜来说,之前我们农村的菜园子种的蔬菜,豆角、黄瓜,辣椒,番茄之类的,首先在外形及个头上并不均匀,豆角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曲,尤其是那种地黄瓜长得更是“丑陋”至极,番茄的外观也是千奇百怪,在这“光怪陆离”的外形下面,这些蔬果反而吃起来更有味道 , 辣椒狠辣,番茄酸中带甜,的黄瓜吃起来明显有那种瓜香味 。
一、农村种植的回忆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去外地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开荒种菜种果的人少了 , 取而代之的是去村镇超市、商场采买一切生活物品,包括蔬果 , 到超市看吧,一排排一行行,土豆长得都很像,黄瓜都很苗条,水果红的发艳……比如 , 我上周在水果店买了点猕猴桃,野生的6元一个,种植的4元一个,出于好奇,因为我深知“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贵的应该不便宜的更好吃吧,这一吃我才发现 , 唯一的区别是贵的个头稍微大点,品尝下味道都是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 这和我小时候吃的猕猴桃那种味蕾记忆真是天壤之别,当时的猕猴桃咬一口汁多并且有较为浓重的果酸味,那种甜味很有层次感 。
这到底是何种原因呢,曾经我们缺吃少穿 , 现在蔬果琳琅满目,今天我就此话题和大家分析下我的一些拙见 。
二、味蕾的记忆是永恒的乡愁是一枚票根,味蕾的记忆是一生的回忆,曾经我们生活的农村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吃的东西有限,现如今可选择食物很多 , 就如同有人说过“挨过饿的人吃红烧肉和没挨过饿的人吃红烧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种记忆中的对比,让我们更有一种回忆在里面,也可以说是一种主观感受,但这确实是一种不可跳跃涂抹掉的味蕾记忆 。
三、大棚作物之影响我国种植作物专家刘念祥研究院曾指出:“大棚种植果蔬,口感和品相上的确不如户外农田种植的好,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温度” 。以香瓜为例,香瓜的含糖量和周围的生长温度丝丝相关 , 有数据证明,在28摄氏度温度条件下生长较为成熟的香瓜 , 糖分含量相对较高,水果自身香气的散发也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2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才能让香瓜更好的积累香气物质,但是多数大棚种植的香瓜室内温度根本就达不到 。温度达不到,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进行的不彻底,因此自然吃不到心念的味道 。
四、土壤原因“土地生金”这是我对土地的强大作用作出的最好的比喻,农民种地讲究:“土”、“肥”、“水”、“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 , 土地肥料的出现如化肥、磷肥,尿素的普遍化使用,容易给土地带来相应的影响,如一块田地长时间使用一种肥料或者单一含量的肥料,势必会让土壤的营养接受不均衡,容易导致土壤板结、贫瘠,酸化 , 从而让地力下降 , 贫瘠化的土壤如同植物生长的摇篮,植株的生长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那么生长在地里的果蔬、庄稼当然会降低品质和商品效益 。
五、反季节蔬果的出现我们有时候的确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想吃好吃的 , 想吃及时的,比如冬天想吃口沙瓤西瓜,夏季想吃萝卜炖羊肉 , 这些大众的反季节水果需求导致了种植上游和蔬果商的努力,为了获得较好的商业回报,满足人们大快朵颐、口yu之乐 , 只能进行反季节蔬果的培养 , 种植,售卖 。大自然的存在自然有它的逻辑道理,什么季节长什么植物,什么季节吃什么植物这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因此,我们在此环境下还有矛盾的需求甚至出现抱怨,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六、我的建议:从我个人对以上现象的观察 , 针对主观上降低人们对优质果蔬拥有的焦虑感、客观上想改变此现状,我建议大家 。
1、消费者
消费者首先要明确一点,四季轮回,万物皆顺于理,我就要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你想违反此规律 , 那就不要去抱怨也不要去攀比,不要去焦虑;
2、种植端
(1)、用自然绿肥、有机肥
想改善种植品类的商品品性及口感,那么就要改善肥料的运用,如广施肥源,农家肥(人、动物粪便)、堆肥(秸秆还田、果蔬落叶);
(2)、土地进行合理负载规划
农户对自己所种土地要有明确的认知,针对不同的果蔬,确定科学合理的留果量,培育、管理出优质的果蔬产品,适量降低土壤的产出 。
总结:凡事不能悲观 , 仍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你想下,尽管我们说水果的香甜度、口感不如从前,但作为果蔬,它们对于我们人类的价值并没有变,它们依然给我们人体提供大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的“佳品”,因此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