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 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那么,武术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呢?
@视觉中国
1、搏斗运动和套路运动相融合:这是中国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少有的 。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着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和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灿如众星 。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 , 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 。风格不同,各具特色 。
2、具有攻击性和防御性:攻击性和防御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 。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的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 。如组成武术套路运动主要内容的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攻防规律 。由于攻防技击性这一特点的存在 , 因而使人们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
3、练功方法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也是武术运动的一大特点 ,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所谓外 , 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 。许多拳种和流派,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
4、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它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给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因此,武术运动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
【武术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力量耐力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反复完成比赛动作所要求的高水平的肌肉收缩能力 。例如: ① 多次重复的拳、腿练习,应力求表现高水平的起动力量和爆发力; ② 多次重复的摔假人或摔法练习,应发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2 、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负荷强度:提高拳法和腿法的力量耐力练习,阻力略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5~10% ;提高摔法的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10~30%。发展最大力量耐力 , 可采用 60~80% 的重量;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可采用 40~60% 的重量;发展静力性力量耐力 , 可采用 70~100% 的重量 。2 )练习的持续时间:提高出拳、出腿力量耐力的练习时间为 30~60 秒;摔法的练习时间为 30 秒 ~2 分钟 。3 )练习的间歇时间:发展出拳、出腿的力量耐力练习,若持续时间为 30~60 秒,间歇时间为短于练习时间 5~10 秒;若练习时间较长 , 间歇时间也相应延长 。4 )练习的速率: 动作速率应尽可能与比赛活动的速效一致 。5 )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发展最大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60~100 次,练习 3~5 组;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100~200 次,练习 3~6 组 。3 、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 )循环力量训练法: 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学的参数,选择若干练习手段 , 组成各练习“站”并以循环方式进行练习 。散打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通常采用 4~8 个练习 , 每组循环重复 3~4 次,总持续时间 20~30 分钟 。采用 40%~60% 负荷强度,每组完成 10~20 次,进行 3~5 组,组间间歇 3~90 秒钟 。采用 25%~40% 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 30 次以上 , 完成 4~6 组,组间间歇 30~60 秒钟 。2 )重复训练法: 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持哑铃的拳法练习、轻负荷的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 。每组重复 20~40 次,间歇 60~90 秒钟 , 完成 3~5 组 。二、速度训练 “快打慢”是散打运动的一项客观规律,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散打比赛实战中起着至关最重要的作用 。不 是散打专项运动员所需要的智能、技能甚至于体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以速度为中心,以不同的速度形式表现出来 。速度能力决定着散打技战术运用和发挥的成效 。(一) 速度在散打中的表现形式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位移速度 。1 、反应速度 包括简单反应速度和复杂反应速度 。简单反应速度是运动员对特定动作或信号做出反应的快慢;复杂反应速度是对对手动作的变化做出相应动作的反应快慢能力 。2 、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运动员身体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即散打运动员出拳或出腿的动作速度 。散打比赛对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能力要求很高,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及防守反击,都需要很好的动作速度能力 。3 、动作频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的能力 。散打要求以最短时间完成一套动作组合,发挥最大动作频率 。4 、位移速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身体快速移动能力 。(二)速度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练习强度 练习强度的选择和安排必须使运动员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练习强度合理,有助于速度能力的适应性变化 。博母帕认为,为了有效地提高速度能力,练习强度应在次最大强度和最大强度之间 。普拉托诺夫进一步认为,运动员以最大速度能力的 90%~100% 完成较短时间的运动,有利于提高速度能力 。低于这种速度,会大幅度降低训练效果 。2 、练习的持续时间和练习量 反应速度练习和配对反应练习的持续时间 , 只要运动员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练习就可继续进行 。训练实践中,做 30~60 秒钟的拳、腿法速度性组合练习,保持极限强度和次极限强度动作的状态 。练习量的控制以保持最大速度能力为准则 。当疲劳出现 , 不能继续保持最大速度时,应停止练习或转向其他内容的训练 。3 、组间休息 散打速度性成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一般为 2~3 分钟,休息时间过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三)速度训练方法 1 、重复反应法 此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简单反应时 。例如: ① “报号击靶” , 运动员根据教练员报号的位置,分别击打不同的靶位 。② “反应靶”,教练员预先规定好出靶的位置和靶面以及相应击打的动作,反复亮靶引起运动员对刺激的反应 。2 、视觉反应法 此法主要用于提高观察对手动作变化的反应能力和选择反应能力 。视觉反应法可分以下步骤进行: 1 )通过配合练习,观察队友出拳、出腿 方法;判断队友出动作的方向、路线、高度和击打位置 , 提高预判能力 。2 )对队友发出的某一动作做出一至两个常规的反应动作或反击动作 。3 )随着常规的反应动作的熟练,不断增加新的反应动作练习,从而使运动员掌握对某一进攻动作做出正确防守和反击的各种攻防技能 。3 、重复训练法 此法是提高散打运动员动作速度和频率的基本方法,也用于改善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要求: 运用此法进行速度训练时,应充分调动练习的积极性,以最快速度完成动作 。4 、变速训练法 是一种有节奏地变换速度练习强度的训练方法 。功能: 它既可打破极限强度训练的单一化,又利于轻松省力地完成动作,是提高速度能力和预防“速度障碍”的有效训练方法 。5 、预先激发运动能力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预先爆发性用力刺激递减阻力训练声响节奏导引训练 三、耐力训练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抗疲劳以及疲劳后迅速恢复的能力 。耐力素质对散打项目十分重要,是保证运动员技战术充分发挥的前提 。(一)耐力素质的训练成分 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是机体在有氧供能状态下持续工作的能力 。高水平的有氧耐力有助于运动员承受大运动量负荷 , 且训练和比赛中间及结束后的快速恢复 。无氧耐力是机体在缺氧状态下持续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磷酸供能和乳酸供能的能力,提高机体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 。(二)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训练强度发展有氧耐力的强度一般不超过最大速度能力的 70% ,运动心率可控制在 140~165 次 / 分之间,运动心率低于 130 次 / 分的负荷刺激,不能有效地发展有氧耐力 。发展无氧耐力的强度,以最大能力的 90%~95% 的强度为主 , 也可采用以次最大强度至最大强度的各种负荷强度 。2 、持续时间有氧耐力训练的持续时间变化范围较大,视训练阶段、训练水平和专项需要程度来安排,原则上比少于 20~25 分钟 。高强度、高密度和短间歇的无氧耐力训练 , 练习的持续时间约为 10~30 秒钟 。次最大强度的持续性无氧练习的持续时间为 1~3 分钟 。3 、间歇时间有氧耐力训练的间歇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后续训练机能能力的降低 。可用心率控制间歇时间,当心率下降到 120 次 / 分时,开始下次练习 。lign=left> 大强度的无氧练习,在每组练习之间应安排较长的休息时间( 3~5 分钟) , 以保证经训练堆积的乳酸得以氧化,使运动员在基本恢复时开始下一次练习 。(三)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1 、提高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1 )长时间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 持续练习时间较长 , 一般安排为 20~30 分钟,心率指标约为每分钟 150 次 。功能: 用于提高心脏保持机能活动水平不变的持续活动能力,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是发展一般耐力的最有效的运动形式 。2 )短时持续训练方法: 持续时间约为 5~10 分钟,心率指标控制在每分钟 160 次左右,完成 2~3 组 , 组间间歇时间充分 。功能: 利于发展有氧状态下的供能能力 。例如: 以原地跳跃配合全身各部位运用动作的有氧健身操和跳绳,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有氧运动的强度,而且能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协调性和步法的灵活性 。3 )有氧间歇训练方法: 练习的负荷时间约为 6~10 分钟 , 符合强度的运动心率指标为 170 次 / 分左右,组数较少,间歇充分 。功能: 主要用于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工作能力 。例如: 间歇跑 1000~1500 米 。2 、提高无氧耐力的方法 1 )极强性间歇跑: 负荷时间通常在 10~60 秒钟内,心率指标可达到 180 次 / 分 。例如: 60~100 米的间歇跑、 100~400 米的间歇跑 。功能: 用于提高非乳酸能和乳酸能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和提高速度耐力 。2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 负荷时间通常在 60~120 秒钟,心率指标 170~180 次 / 分 , 练习数组,间歇时间不充分,待心率降至每分钟 130 次左右 , 即可进行下一组(次)的练习 。例如: 拳法、腿法和拳、腿法组合击打沙包的练习 。功能: 用于发展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和提高在无氧供能状态下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 。3 、提高体力的方法12 分钟跑: 要求在 12 分钟内达到 2800~3000 米距离 ,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距离 。变化强度跑: 采用快跑 20~40 米,接着进入 40~60 米的慢跑,如此重复 6~10 次,完成 2~3 组,组间充分休息或不充分恢复 。比赛特征的模拟练习: 模拟散打每局比赛的时间特征、运动强度变化特征和运动形式特征,设计空击或击打、摔的组合练习,以提高机体对散打比赛供能机制和运动强度等特定条件的适应 。练习 5 分钟 , 重复 3~4 组,间歇 1~3 分钟 。高强度、高密度、多重复、短间歇的专项对抗练习: 越是激烈的对抗练习 , 越能发展散打比赛所需的体能 。但间歇应以保证机体的充分恢复,并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散打比赛既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有氧能力 , 也要求高水平的无氧能力,因此,必须采用多种训练方法 , 全面提高机体的耐力水平 。在全年的训练安排上,要分阶段、系统和有侧重地进行各种耐力训练,以保证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柔韧训练 (一)柔韧训练的方法学要素强度 柔韧训练的强度,表现在运动员拉伸肌肉、韧带时用力的程度和负重量的大小 。练习量 每组练习一般重复 10~12 次,摆动动作每组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20 秒,静力性拉伸可持续 2~3 秒,少年运动员的练习量应比成年运动员少 50~70%。动作速度 拉伸练习可用缓慢的速度,也可快速 。慢速的拉伸能有意识地放松对抗肌,训练效果好;急速的拉伸则体现了散打专项的特点 。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 。间歇时间 以保证运动员在完全恢复的条件下进行下一组的练习为原则 。(二)柔韧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动力性拉伸法和静力性拉伸法 。1 )动力性拉伸法是有节奏地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 。2 )静力性拉伸法是通过有节奏的、缓慢的动作将肌肉等软组织拉长,当拉长到一定程度时保持静止不动 。动力性拉伸法和静力性拉伸法又分别有主动和被动训练两种方式 。1 )主动训练是运动员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拉伸练习 。2 )被动训练是运动员在外力(同伴、器械、负重等)帮助下完成的拉伸练习 。柔韧训练中应将动力与静力、主动与被动训练相结合,提高柔韧训练质量 。五、抗击力训练 抗击力是指人体对外界击打的承受能力 。散打是一项身体之间直接对抗的项目,因此对抗击打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训练方法: (一)拍打训练 1 、自我拍打: 徒手或利用特制的器械对自己身体各部位进行拍打或撞击 。2 、相互拍打: 与同伴进行相互拍打或撞击身体相关部位 。(二)跌法训练 运用合理的倒地技术,加强摔跌训练,以增强抗震能力 。(三)攻防训练 限定一方防守,另一方用拳、腿、摔等技术进行针对性或随意性进攻,以提高抗击力和应变能力 。找了好久,累死了
- 运动服十大名牌
- 《运动世界校园》使用方法教程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校友
- 四年级《跑步》运动会作文
- 运动后多久喝水?
- ?冬季户外运动有哪些
- 运动世界校园怎么晚上跑
- 如何用ps做运动会海报?ps如何做海报怎么利用ps制作一张海报
- 有氧运动有哪些?有氧运动每天需要做多久?有氧运动的原则是什么?
- 夏季最适合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