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园林类植物有哪些研究?

我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宋时期是园林建造异常兴旺的一个时期 。园林的发展也带来对园林植物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繁荣 。
大规模收集园林植物和珍稀动物来布置园圃,客观上对人们集中认识这些动植物生活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动植物引种驯化经验的积累和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 。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就已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
隋炀帝杨广即皇帝位后,修建了洛阳西苑 , 其苑甚是宏伟,据说周长达140多千米 。接着隋炀帝三下江南,他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奇花异卉和一些珍禽异兽,将它们种植和养殖在园圃中 。
唐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基本是沿用隋代的 。这一时期的许多官僚有颇具规模的私园 。其中也引种有大量的观赏植物 。
唐初宰相王方庆的《庭园草木疏》一书 , 专记载园林植物 。这本著作久已失传 , 现在一些丛书所收的寥寥数条,显然是从《酉阳杂俎》中抄来的 。
在王方庆著作的启发下,中唐宰相李德裕根据自己的私园平泉庄,写下了《平泉山居草木记》一书,堪称为平泉庄的“植物名录” 。
平泉庄是李德裕在洛阳城外约15千米处营造的一座私园 。
李德裕出身世家,一生酷爱嘉树芳草、奇石 。他营建这座园林时 , 费尽心机收罗植物名品,以期传流后世,陶冶子孙的情操,增加他们的博物学知识 。
据乾宁年间崇文馆校书郎康骈《剧谈录》记载,平泉庄“卉木台榭 , 若造仙府” 。李德裕是当时的权臣宰相,“远方之人,多以弄物奉之” 。
据李德裕他自己的记载,园中有金松、琪树、香柽木、四时杜鹃、碧百合等上百种 。这些植物主要都是来自于江浙、湖广一带,大多是园林珍品,以木本植物为主 。收罗之全面 , 也称得上穷极天涯,令人叹为观止 。
即使是后世的名园,也很少能在收集珍品植物方面望其项背 。
经过唐代的积累,宋代人对园林植物的了解、认识更为具体和深入 。不但各园记载有大量的植物 , 而且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园林植物专谱 。其中一些有较高的植物学价值 。
向全国征集园林植物的做法,在宋徽宗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据宋徽宗所写《御制艮岳记》等文献记载,宋徽宗在营建艮岳时,不但仿照自然山水叠成各种山岩沟壑,造就许多亭榭楼阁,而且还派官吏到全国各地收集观赏植物和珍奇动物 。
宋徽宗从南方等地移来的植物中有枇杷、橙、柚、橘、柑、荔枝、金蛾、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末莉、含笑等 。在这个巨大的皇家苑囿中,造园者别出心裁地开辟专圃种植植物和放养动物 。
有植梅万棵,芬芳馥郁的萼绿华堂 。人工湖上,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间 , 不可胜计 。水边还种有大片苍翠蓊郁的竹林 。
艮岳西部的药寮,人参、白术、枸杞、菊花、黄精、芎等生长茂盛 。仿农舍的西庄,种植有常见的农作物和一些观赏的攀援植物,颇有乡居风味 。在蜿蜒的山腰上 , 密植青松 , 号为“松岭” 。
可以看出,这里的植物安排非常注意模仿自然,但更精练和概括 , 突出体现了我国自然山水园林的艺术特点 。其中也包含着建园者对植物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的深刻理解 。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书,记有大量私园中所栽植植物的情况 。
如“天王院花园子”没有什么园亭建筑,但却种了几十万棵牡丹 。“李氏仁丰园”中种有众多的各类花木 。园主的嫁接技术很高,可以“与造化争妙” 。
园中“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 。还有“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 。“归仁园”种植大量的牡丹、芍药、竹和桃李 。“丛春园”是以桐、梓、桧、柏等乔木为主,环溪栽种各类花木和松桧 。
从书中的记述可以看出 , 当时洛阳不但荟萃了大量的花木,而且引种、栽培、嫁接的水平都很高 , 所以一些南方的植物如茉莉、山茶等才能在那里生长 。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 , 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 , 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 , 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 , 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 。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 ,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 。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 。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 。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
【古人对园林类植物有哪些研究?】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 。从而 , 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 。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 。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 。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 , 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 。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驮造就要进行总线吸取其精电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
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 。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 , 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 。
在人类的生产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时,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原始社会,是谈不到造园活动的 。《礼记·札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 冬则居营窟 , 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 , 鸟兽之肉 , 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 , 衣其羽皮” 。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 , 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已出现 , 用手制的形态和花纹都很精致的彩陶,有些陶器上还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 。但该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极其微小的多余东西 。
只有当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后 , 由于生产的增长,交换的扩大,奴隶主的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他们的思想和趣味也随之起了变化 。这时,既有奴隶经济基础的剩余生活资料可供奴隶主使用,又有可供他们驱使的劳动力,这就为满足他们要过奢侈享乐生活所需的园林的建造活动提供了条件 。如在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 , 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戈等工具 , 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宫殿建筑 。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构造以象形为主,现已认识的字约有两千个 。商代已有立法,有相当的天文知识,雕刻艺术也很发达 。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 。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是囿的讨论 。
从有关记载,如《周礼》的:“园圃树果瓜 , 时敛而收之”;《说文》的:“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的:“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中,说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兽,以供狩猎游乐 。在园、圃、囿三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从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 。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 。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统一的大国后,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可以想见,规模是多么宏伟 。
在终南山顶上建阙,在当时来说已算是一种高大的建筑物了 。山本静,水流则动 。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这其中的道理,把樊川的水引来作池,苑中还有涌泉、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规模相当壮观 。
汉代,所建宫苑以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规模为最大 。汉武帝在秦上林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 , 苑中有宫,宫中有苑,在苑中分区养动物,栽培各地的名果奇树多达三千余种,不论是其内容和规模都是相当可观的 。
从三国到隋朝统一中国的四百六十多年中,由于战乱较多,在没落、无为、循世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影响之下,宫苑建筑之风盛行,又因当时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相当发达,建筑装饰中色彩丰富以及优美的纹样图案等,都为造园活动提供了技术与艺术的条件 。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苑室 , 如三国时代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台是建在南北五里,东西七里的郓城(今河南临漳) , 规模虽不算太大,规划却相当合理,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就台本身来说,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筑,出现了五层楼阁 , 可以说它是当时的高层建筑了 。在台与台之间设有可以放置或卸下的阁道(类似浮桥),而且是用机械设备开动,足以说明当时工程技术的进步 。
在三国魏晋时期,产生了许多擅长山水画的名手 。他们善于画山峰、泉、丘、壑、岩等 。为此,在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上 , 由画家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 。
这时文人士大夫更是以玄谈隐世,寄情山水,以隐退为其高尚 , 更有的文人画家以风雅自居 。因此,该时期的造园活动将所谓“诗情画意”,也运用到园林艺术之中来了,为隋唐的山水园林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
三国时 , 魏文帝还“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建业(今南京)“大开苑圃,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为“华林苑” 。
在以园林优美闻名于世的苏州,据记载在春秋、秦汉和三国时代,统治者已开始利用这里明山秀水的自然条件,兴建花园,寻欢作乐 。东晋顾辟疆在苏州所建辟疆园,应当是这个时期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了 。
南朝 , 梁武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他广建佛寺 , 自己三次舍身同泰寺,以麻痹人民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 , 引附近武川之水拄入苑内,广九十里,成为历史上结合蒙古自然条件所建的重要的园林 。
隋杨帝时更是大造宫苑,所建离宫别馆四十余所 。杨广所建的宫苑以洛阳最宏伟的西苑而著称,据《隋书》记载:“西苑用二百里 , 其内为海 , 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海北有渠,缘渠作十六院 , 门皆临渠,穷极华丽”,为供游玩的龙舟及其它船只数万艘,由此可以看出游园活动的规模之大 。苑内有周长十余里的人工海,海中有百余尺高的三座海上神山造景,山水之胜和极多的殿堂楼观、动植物等 。这种极尽豪华的园林艺术,在开池筑山,模仿自然 , 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等有若自然的造园手法,为以后的自然式造园活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
唐代,这是继秦汉以后我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此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 , 比以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在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南内苑”、“东内苑”、“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等 。著名的“华清宫”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园林艺术风格,是极为珍贵的了 。
在宋代 , 有著名的汴京“寿山艮岳”(今开封),周围十余里,规模大、景点多,其造园手法也比过去大有提高 。
明朝 , 在北京建有“西苑”等 。清代更有占地8400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与世界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相比拟的“圆明园”等 。
如今,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