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
原文: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 , 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 , 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
扩展资料:
作诗悯农的轶事:
唐朝时候 , 湖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 。李绅自幼好学 , 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 。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 , 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 。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 。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 。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 。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 。
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 , 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 , 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 。”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 , 不如另写一首相赠 。”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 。”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 手种腹长饥 。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
一笑不值钱 , 自然家国肥 。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 。李逢吉看了 , 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 。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 。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 , 再高升一级 。
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 , 写反诗发泄私愤 。”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 。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 , 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
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 。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 , 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 。”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 。
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 。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 。不久 , 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 。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 。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绅
“汗滴禾下土”请问全诗?一、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
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
二、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 , 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 , 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 , 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
其次 ,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 , 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
百度百科-悯农
百度百科-李绅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唐朝诗人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 。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 , 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 雅有所谓 , 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 。《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 , 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 , 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 。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 。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 。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 , 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 官家已修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 。三,聂夷中(837~?),字坦之 , 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 , 咸通进士 。《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 。”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 。《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以上两说都有道理,而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绅,其实并非定论 。
-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拼音是什么?
- 汗滴禾下土的全诗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原文
- 锄禾日原文 锄禾日古诗
- 锄禾日当午诗名 锄禾日当午诗名是锄禾还是悯农
- 中午吃水果当正餐好吗 中午吃水果当午餐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