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做月饼

古代月饼的做法和现代大同小异,只不过用料不尽相同,而且有着很长的演变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 , 是为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 , 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 。据说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太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 , “月饼”二字脱口而出 。从此“月饼”取代“胡饼”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 。
原来古人,制作月饼离不开一种叫月饼模的模具;古时的月饼造型,只要看看这些“饼模”就可以知道了 。
月饼模一般是用沙梨木、枣木、杏木等材质坚实、纹理细密的木头,既方便工匠雕刻细腻的花纹,又不易变形 。经过细致打磨之后,表面更是光滑,容易脱模,制作月饼的时候 , 省时又省力 。
制作月饼的时候,人们就把配好的馅料食材放在模具里面,压紧,然而再脱模,月饼就成形出来了 。因此 , 月饼的美观程度,形式和风格都取决于月饼模的艺术性 。
扩展资料:

月饼(中国传统小吃)
月饼(拼音:yuè bǐng)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 , 中秋节节日食俗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 , 象征着团圆和睦 。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 , 后流传到民间 , 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 , 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 。因为月圆饼也圆 , 又是合家分吃 , 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月饼
1、糖糕是一种以面粉、白糖、红糖为材料制作的特色传统小吃,起源于河北,以现炸现吃最能体现其香甜可口,酥脆诱人的特点 。刚出锅的糖糕呈椭圆体,形状立整,放置后容易变软变塌,表皮不再松脆 , 吃起来又有一番风味,内层软乎与白糖馅相得益彰而著名 。
2、油条,又称馃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 , 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 。
3、肉夹馍是中国陕西省传统特色食物之一 。名字意为“肉馅的夹馍” 。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 。
【古代怎么做月饼】
4、胡辣汤,是河南早餐中常见的传统汤类名吃,用胡椒、辣椒、牛肉粒、骨汤、粉芡、细粉条、黄花菜、花生、木耳、豆腐皮、千张等制作而成 。
5、烧麦,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在日本被称作焼売 , 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 , 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