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出“新路子”培育“新农人”

蹚出“新路子”培育“新农人”
“乡村振兴 , 人才是关键 。作为农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 , 扬州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聚力培养卓越‘新农人’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说 。
【_出“新路子”培育“新农人”】
地方出卷,高校答题 。返乡顶岗实习就是“准村官”们的必修课之一 。该校“张家港班”本科生周某回到家乡张家港市锦丰镇,分别在乐杨村、西港村村委从事农业政策普及、乡村文明卫生管理等工作,至今已半年有余 。
为了大力提升学生强农兴农本领,学校通过校地联动,创设校内外“双课堂”“双导师”“双论文制”,助力学生在广袤的田野上写就“一懂两爱”大论文 。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孙张村的油菜种植示范基地正是学校打造的“双课堂”之一 。该校20余名本硕博学生在此当起“田管家”,将该校冷锁虎教授团队研发的油菜毯状苗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种”到油菜田里 。
卓越“新农人”不仅要理念新、懂技术,还要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 。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试验田上空,一架无人机在“专业飞手”的操控下,灵活自如地按照规划路线低空飞行、往返穿梭 。“无人机拍摄的苗情照片,将实时传送至电脑端,立即生成农情监测数据,为制定精准的生产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决策,实现了‘慧’巡田、‘慧’种地 。”该院博士研究生一边操作、一边说 。
学校聚焦现实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开设“智慧农业管理”“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治理”等课程 , 组织开展“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分田到班、责任到人,让学生全程参与每年两季作物的“种、管、收、售”,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生产、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等能力 。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我们贯通本硕博培养,依托学校实验农牧场、
现代农业产业园等3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 创构实施涵盖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创业实践、生产实践等五位一体交叉递进式的产学研教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多形式、多平台的锻炼,让学生带着理论思考下田、带着实践体会回校 , 才能真正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耦合联动的“最后一公里” 。
扬州大学顺应“三农”事业的时代要求,携手地方政府开展“订单式”培养,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等,至今已培养了400多名“宽博知识、宽精技能、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农人”,创设了供需适配、校地共育、全程赋能的“扬大模式” 。
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 , 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人生活丰衣足食,大部分人群己经奔小康生活了 。比如有很多年轻人下海经商创业,取得了创业成功 。如果说我们必须要让现有的耕地充分种植 ,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提升种植的积极性?这是个大问题,须要大家群策群力 。
以我村为例2579亩耕地全部从事毛蟹养殖,并且还在外租赁了3千余亩从事养殖业 , 真正的耕地没有荒废一分田,但走田野里仍然看到空闲地,都是过去村民开垦的荒地农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 其实都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的一种影响,村长、村干部只会跟着计划走,在农村种植上没有具体的解决所有村民的种植技术问题 , 导致农民不会种、怎么种
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下,年轻人都去外面闯荡了,而有些中年人也因早年的奋斗积累了些资本从而搬离农村,其他大多数中年人也远赴外地务工,那么 , 农村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家里没老人的,一是流转,二就是撂荒 。而流转费用太低 , 我们这边一亩地种一年才给100元钱(可能丘陵地有关) 。所以导致很多年轻人即使家里有地也慌着的现象 。
地空着也不是个事啊,这不是浪费土地资源吗 。这些年国家各种补贴下来,就是想农民积极的种地 , 可是广大农村人口太多了,补贴分到个人手上确实杯水车薪 。目前各地对乡村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各地都有扶贫车间,工厂 , 种地基地等,也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问题 。这些长期在家的,一般家里会留有地 。
造成农村“冷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 , 这种情况还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