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 就是让孩子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 我一直在做这样的案例研究 , 昨天读到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可以说是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真正的无察觉的教育,摘录在此,分享给大家 。
故事一:去年冬天,我看见过这样的一幕,在一个下过雪的早上,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去幼儿园上学 。儿子走在路上蹦蹦跳跳,还专门踩着堆雪的地方走 。
我就在想,孩子一直踩雪,鞋子湿了怎么办,我就看了这位妈妈一眼,这个妈妈并没有生气的阻止孩子 , 她挺平常的喊了下儿子的名字,然后说:“来,拉着妈妈的手一起走 。”
孩子果然没有任何异议,过来拉着妈妈的手,还是心情很好的一起往前走,也就没有再去踩雪堆了 。
我没有想到这位妈妈这么简单就把事情给解决了,既没有破坏孩子的心情,又避免孩子鞋子弄湿,还能让孩子完全察觉不到,不得不感叹这位妈妈的聪明睿智 。
故事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一则关于教导自己两个儿子的故事,也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发生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当时他被清政府贬到外地做官 , 所以经常给儿子写信 。
儿子也在外做官 , 他给儿子写信说我身体特别不好,你什么时候辞官了来看看我呀 。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其实当时他的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他这么说,是为了潜移默化的对儿子进行引导 。对儿子来说 , 在官场上不能患得患失,所以他要让大儿子觉得 , 做不做官不是最要紧的,你可以用任何理由自己辞官,你还年轻 , 以后还有很多的机会 。
这样不动声色的对儿子的心态进行改变,才能起到最好的作用,否则,林则徐就算引经据典,儿子也知道父亲是在劝他,反而起不到作用 。
故事三:小时候,不管是不是在节日,家里每顿吃饺子,我妈都会让我或者我弟弟去给奶奶家里送一碗 。知道现在都是这样,所以我跟弟弟现在都养成了习惯 , 第一碗饺子都会自动地给爷爷奶奶送过去 。
我想将来我和弟弟也会这样对我们的爸妈,也会这样教我们的孩子 。
上面的三个故事,都是父母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用语言去说教,更不是呵斥和强迫 。好的教育就是这样,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
有时候是有意的,就像林则徐,看似平常的话,背后却凝聚着作为父亲的人生感悟 , 和侧面影响孩子的良苦用心 。
有时候是无意的,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所以,父母真的要以身作则 。
以上三个故事摘录于一个"福林妈妈"的公众号,读后立马顿悟 , 行动的影响比言语的说教来的更直接更高效,若想更好的实施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无感觉教育,关键是要秉承一个理念 , 就是孩子是一个跟你一样的独立个体,用独立人的视角去思考让其去完成"我"要做的事情 。
“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细细密密 , 滋润大地万物
原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 , 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
细细密密 , 滋润大地万物 。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
注解:
①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
②乃:就 。
③发生:萌发生长 。
④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⑤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 。作此诗时 , 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
首联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 , 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 , 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 , 无意讨“好”
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 , 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 , 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 。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 , 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 , 祖籍襄阳,生于巩县 。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 , 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