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哪里产的呀?

龙井茶的产地是浙江省 。
杭州栽茶、制茶、茶叶经营的历史悠久,茶叶基地、茶树品种、茶类等资源丰富,茶叶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科技力量雄厚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 。
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 。机制龙井茶,当前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 。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
简介
龙井4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选育出来的无性系国家级品种 。灌木型 , 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分枝密 。特早生种,在青岛地区一芽一叶期为4月中、下旬 。育芽能力特强,发芽整齐密度大 , 芽叶短壮少毛,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7%、茶多酚18.5%、儿茶素总量12.1%、咖啡碱4.0% 。适制雀舌、龙井、玉叶等扁形名优绿茶 。
特点:香味和浓度都适宜,回甘持久 , 龙井43一般适合炒制成绿版 , 汤色清绿明亮 。
茶知识扫盲,一文读懂金骏眉,红茶珍品屠幼英
屠幼英,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 。《茶叶》副主编;2007年获得教育部“包氏基金”赴美国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 。
中文名:屠幼英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151人才基金赴日本学者奖学金
代表作品:《茶叶》
性别:女
人物经历
屠幼英,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 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 。《茶叶》副主编;2007年获得教育部“包氏基金”赴美国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 。
1980-1984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学士;
1984-1992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
1992-1995杭州中科天然植物技术公司开发部经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1995-1997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工作 , 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工作;助理研究员;
1997-2005浙江大学茶学系副研究员;获得日本崎阜大学博士学位;
1999-2000日本静冈大学天然产物化学访问学者;
2004澳大利亚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心访问学者;2005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
人物成就
出版著作3本,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余篇;国内论文60余篇;指导和培养多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 。参加制定国家“进出口茶黄素国家标准”和“茶多酚行业标准”;与美国、日本、德国多个国家有良好的国际合作 。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2次、优秀奖多次;获浙江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次、以及优秀论文奖多项 。
曾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省级和厂家合作项目三十多项 。主要项目有“”“茶黄素酶法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茶叶萎凋过程中多酚氧化酶的变化根源”、“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的研究”、“老茶园的嫁接改造”、“茶及香花作物香气释放机理极其影响因子”、“速溶茶转溶技术”、“茶叶发酵饮料的研制”、“茶多酚生产工艺及理化性状研究”、“茶鲜叶与匀浆悬浮发酵工艺学及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茶软饮料研究”、“绿茶多酚物质的吸收代谢机理”、“紧压茶对胰酶的促进作用”等多项工作 。
成功开发生产过多项茶多酚、茶黄素、速溶茶产品,如药用茶多酚精品、食品用茶多酚抗氧化剂和多种茶饮品,高纯度茶黄素生产、发酵茶酒、茶可乐、桃茗、桔茗、绿茶水、牛奶红茶等产品;对微生物的培养和大生产、茶多酚的理化形状、茶多酚的生产、茶饮料的生产均有一定的实际经验 。已经完成了茶黄素的固定化酶生产技术研究,茶黄素单体的多种色谱分离,已经对多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开展了研究 。茶叶综合利用和茶叶活性成分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一定知名度 。
学术兼职
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
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
吴觉农思想研究会理事 。
科研领域
茶叶提取物的开发利用
完成了国家科技部项目“体外催化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的工作,并在2004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体外催化茶多酚氧化生成茶黄素”,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改善速溶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生产中取得很好效果 。在2002-2004年完成了茶黄素单体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已经开展对多种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研究 。2005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相关SCI论文五篇,在国内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引起国内外学者兴趣 。
废弃的茶渣开发
利用茶制品厂废弃的茶渣用微生物发酵方法首次成功地生产出“有机和无机复合肥”,使企业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再次利用 , 并且于2002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
微生物在茶叶制品研究中的应用
完成浙江省自然基金“绿茶发酵期间儿茶素的代谢机理和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期间,发表论文8篇,“低pH条件下儿茶素的聚合 , 高pH解聚”观点引起许多茶学工作者的关注 。紧压茶加工工艺对茶叶有效成分的影响,以及紧压茶有效成分对人体食物代谢的影响研究正在进行 。
茶树花的开发利用
该方向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三年,仍然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
茶叶中酶与香气的关系
1999年-2000年日本留学期间首次从茉莉花中分离到了芳樟醇β-D葡萄糖苷酶,并且应用该原理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StudyofgreenteaflavorprecursorsandtheeffectsuchprecursorshaveonRTDteaaromaandtaste”,对于提高茶饮料品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
已经与日本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渠道,将进行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合作培养;并且将固定化酶技术、微生物资源与茶科学更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交叉学科优势互补 。
科研课题
1.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及输入机制国家自然基金2006-2008
2苦丁茶生产技术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厅2004-2006
3苦丁茶加工技术企业横向2005-2007
4固定化多酚酶法生产茶黄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02-2004
5绿茶发酵期间儿茶素的代谢机理和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
6海水网箱抗污漆的开发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2003-2004
7用茶渣开发茶园用有机肥企业横向2002-2005
8茶色素生产企业横向2002-2004
9绿茶香气前驱体和对RDT茶香气及滋味的影响国际合作2003-2004
10茶多酚生产技术企业横向2002
11茶树嫁接技术研究及推广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0
12鱿鱼丝保鲜剂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1996-1998
13绿茶饮料沉淀形成机理企业横向2001-2002
14从鱼制品厂下脚料中提取复合氨基酸浙江省海洋局1999-2001
15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基因的转化国家自然基金2001-2003
16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新技术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1
17绿茶软包装饮料保质机理和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8-2000
18茶及香花作物香气释放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1997-1999
19涪陵市茶叶加工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厅1997-1999
科研成果
1.绿茶软包装饮料保质机理和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11
2.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催化高纯茶多酚生产高纯茶黄素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02136983.82004.4
3.三峡库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5
4.涪陵市茶叶加工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研究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农业厅,1999.6
5.固定化多酚氧化酶调控茶黄素合成及在茶制品生产中的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9
6.研究训练项目推动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12
7.“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复混肥”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403416);
8.“用废弃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有机肥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709837) 。
9.“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肥”浙江省教委、团委和科协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2003
10.鱿鱼丝保鲜剂的研究及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成果奖1999.9
学术著作
著作
1.龚淑英屠幼英《品茶与养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
2.杨贤强王岳飞屠幼英等《茶多酚化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12
3.施海根陆德彪屠幼英等《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6.11
学术论文
国外学术刊物
1You-YingTu,An-BinTANGandNaoharuWATANABE.,2004,TheTheaflavinMonomersInhibittheCancerCellsGrowthinVitro.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36(7):508_512SCI收录
2You-YingTu,Xin-QingXu,Hui-LongXiaandNaoharuWatanabe.,2005,Optimizationoftheaflavinbiosynthesisfromteapolyphenolsusinganimmobilizedenzymesystemand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BiotechnologyLetters,27:269_274SCI收录
3DaohuiLin,YouyingTu,LizhongZhu.,2005,Concentrationsandhealthrisk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intea.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43:41_48SCI收录
4Yong-xingZhu,Herve?HuangandYou-yingTu.,2005,AreviewofrecentstudiesinChinaonthepossiblebeneficialhealtheffectsoftea,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40:1_8SCI收录
5Y.Y.Tu,H.L.Xia,andN.Watanabe.,ChangesinCatechinsduringtheFermentationofGreenTea,AppliedBiochemistryandMicrobiology,Vol.41,No.6,2005,pp.574_577SCI收录
6YouyingTuandN.Watanabe.ThedynamicsofaceticcomponentsingreenteaextractduringfermentationbyyeastJapanProceedingsof200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aCultureandScience , 2001,Oct.
7YouyingTu,HuilingLiangandHuilongXia.Thechangesofcatechins,reducedsugarandorganicacidsduringthefermentationofgreenteainfusionbyyeast.JICAST , Japan,2002,Oct.
8DaohuiLin,LizhongZhu,Hewei,YouyingTu,2005,TeaplantUptakeandTranslocationofPAHsfromWaterandAroundAir(Inpress)
国内学术刊物
1.分子修饰后儿茶素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茶叶科学技术2005/012005(1):1-3
2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茶黄素单体的初步研究食品科学2005,26(10):87-90
3.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茶叶科学2004,24(2):129-134
4.茶饮料的抗生活性研究茶叶2004,30(2):98-100
5.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茶黄素单体福建茶叶2004(2):17-18
6.茶花研究利用现状及展望中国茶叶2004,26(4):8-10
7.茶树根系吸收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影响茶叶2003,29(1):23-24
8.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取茶黄素的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3,25(6):15-16
9.茶黄素开发肿瘤抗生素替代品的初步探讨中国茶叶加工2003(4):28-31
10.绿茶活性成分在酵母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茶叶科学2002,22(1):66—69
11.紧压茶对胰酶活性和肠道有益菌的作用食品科学2002,23(10):113-116
12.黑茶紧压茶浸提物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中国茶叶2002,24(3):16-17
13.紧压茶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茶叶2002,28(1):22-24
14.儿茶素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研究茶叶2002,28(2):86-88
15.高纯度茶色素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检测茶叶2002,28(4):191-193
16.紧压茶对α-淀粉酶促活作用的研究中国茶叶加工2002(1):38-39
17.根癌农杆菌介导茶树转化研究茶叶科学2001,21(2):108-111
18.茉莉花芳樟醇β-D吡喃葡萄糖苷酶的分离与纯化茶叶科学2001,21(2):144-147
19.茶叶多酚类物质抗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1(1):12-13
20.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茶叶2001,23(5):8-9
21.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茶叶2001,27(1):39-40
22.绿茶饮料中茶多糖的构成茶叶2001,27(2):22-24
23.走近日本茶业散记茶叶2001,27(4):61-62
24.茶多酚的食品保鲜机理及应用现状茶叶科学技术2001(2):1-6
25.茶叶和红茶菌中有效成分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中国茶叶加工2001(2):31-33
26.茶树抗逆境生理与超氧歧化酶(SOD)的相关性茶叶1996,22(2):40-43
27.茶提取物理化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3):11-14
28.遮荫、有机肥对夏茶叶片内醇系香气生成的影响茶叶科学2000,20(2):133—136
29.温肥对茶鲜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醇系香气的影响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1):28~31
30.利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名优绿茶技术中国茶叶2000(3):14
31.“巴仙碧峰”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茶叶2000,26(1):6-29
32.浙农113和浙农139引种重庆涪陵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茶叶2000,26(2):78-80
33.墨鱼保鲜剂的筛选及其保鲜效果的研究海洋渔业2000,22(1):13-16
34.龙井茶摊放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茶叶科学1999,19(2):136-138
35.利用嫁接技术改造老茶园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3):283-286
36.龙井茶叶加工过程中醇系香气释放机理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5):535-535
37.嫁接茶树新梢生育特性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6):653-656
38.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和醇系香气的关系茶叶1999,25(1):20-23,36
39.“巴仙银尖”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报告茶叶1999,25(4):202-204
40.绿茶汽酒酵母菌生长特性及工艺茶叶1998,24(3):141-142
41.保鲜剂、光、温、湿对鱿鱼丝保鲜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24(1):85-88
42.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茶叶科学1997,17(S):104—107
43.乳化剂及灭菌温度对鲜奶红茶品质的影响茶叶科学1997,17(S):141—146
44.类黄酮化合物在茶树体内的生理功能茶叶1997,23(4):33-36
45.茶制品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中国林副特产1997(2):48-49
46.鱿鱼丝干制品脂肪酸的研究海洋渔业1997,19(3):121-123
47.从鱼制品厂废水中提取氨基酸复合物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7,23(S):59-61
教学课程
本科课程《植物营养成分的分离与应用》,《茶叶加工原理》
硕士研究生课程《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品质研究法》、《茶叶生化研究法》和《茶学专题》
人物荣誉
1.1990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2.1997年度浙江农业大学科技开发先进工作者;
3.2001-2002年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4.2002-2003年度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
5.2002-2003年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6.2003-2004年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龙井茶哪里产的呀?】
7.2003-2004年度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家庭事业兼顾先进;
8.2003-2004年度浙江大学家庭事业兼顾先进;
9.2004-2005年度浙江大学优秀教师
茶知识扫盲,醇不过水仙 , 武夷岩茶的明珠?
一、金骏眉
1.产地: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2.品种:红茶
3.滋味:金骏眉的滋味独特,带有浓郁的蜜香和果香同时也带有一些花香和烟香 。口感醇厚,甜润爽口,且有一定的回甘 。
二、品质特性
1.干茶:金骏眉的干茶呈现出金黄和黑色相间的色泽,茶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整体颇具光泽感 。
2.茶汤:茶汤呈金**,清澈透亮游味醇厚,回甘甜爽,茶汤中带有淡淡的果香和花香 。
3.茶色:叶底呈金**,柔软鲜嫩 , 叶片完整,大小匀称 。
三、冲泡方法
1.准备:选择容量适宜的玻璃或者陶瓷茶具 , 最好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清楚的观察茶叶的展开情况 。
2.投茶:过滤器放进茶壶中,倒入遇热的水,让茶叶膨胀并散发出香气 , 倒掉第1泡水 。
3.注水:先倒少量水与茶壶内稍微摇晃茶壶,倒掉水,再注入茶壶容量的1/3或者是1/2的热水
4.出汤:茶叶浸泡20~30秒钟,直到茶叶展开并释放出香气,到处茶汤享用 。
四、金骏眉是怎么诞生的?
在2005年,正山小种第24代传人江元勋在传承了四百余年的正山小种红茶文化与制作技艺基础上,带领团队通过创新融合,成功研制出了金骏眉 。这种茶一经问世 , 便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至今仍是高端红茶的代表 。金骏眉之名来自其外形酷似人类眉毛 , 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制茶师梁骏德先生 , 并将他名字中的“骏”字取出组合而成,便有了“骏眉” 。而根据茶叶的采摘标准和等级不同,又在前面加了金、银、铜来区分三个等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金骏眉的定义是:金骏眉是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1500米的高山野生茶树茶芽为原料,经过正山小种400余年传统与创新制作工艺制成的茶叶 。因此,并非所有红茶都能被称之为金骏眉,这条定义对金骏眉的产地、海拔、原料和工艺都有非常明确的界定 。
五、金骏眉是正山小种吗?
金骏眉是一种新型红茶,基于传统正山小种的基础进行研发,但在采摘标准和制作工艺上有所区别 。
由于金骏眉的成本过高,产量太少,因此仅供应高端市场 。为了满足次高端和中端市场的需求,银骏眉和赤甘等新品种应运而生,它们都是以正山小种为原料,并且采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 。
这些新品种在工艺制作过程中省略了传统正山小种中最重要的烟重工序,因此没有了传统正山小种的松烟香但是保留了工夫红茶的原味,并且突出了花香,果香蜜香等其他特色 。
六、如何挑选金骏眉?
1.看干茶:金骏眉茶叶是由单一嫩芽采摘而成的 , 因此,如果干茶中出现了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情况 , 那么这很可能是冒充金骏眉的假货 。此外,金骏眉的干茶应呈现金芽和黑芽相间,金芽的占比约为30%-40%左右 。市场上的大多数所谓金骏眉茶叶全部都是黄芽或全部都是黑芽那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金骏眉 。
2.看茶汤:金骏眉茶汤呈现出明亮的金** , 十分清澈透明,且有鲜明的金色圈 , 因此,如果冲泡之后出现了黄褐色或红色茶汤,那么这很可能是假冒的金骏眉 。此外 , 金骏眉茶汤的透明度应该是晶莹剔透的,这是因为制作金骏眉茶叶的火工所导致的 。而冒充的金骏眉制作火工一般无法达到标准,因此 , 它们的茶汤通常表现出比较浑浊和杂质较多的情况 。
3.闻茶香:真正的金骏眉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红锅,也没有进行重制 。于茶的香味以花果香和蜜香为主,而没有焦糖香或红薯香等味道 。与此不同的是,为了提升茶叶的甜度,冒充的金骏眉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添加糖并进行熏制,因此,这些茶叶的味道通常带有焦糖香或红薯香等味道 。此外 , 除了闻干茶味,也可以冲泡之后闻湿茶香 。真正的金骏眉茶叶在冲泡两三次之后茶香不减,香气依然清新,而冒充的金骏眉茶叶则在第一泡之后香气很浓,之后几泡味道就非常淡了,变化非常明显 。
4.看产地:金骏眉是正山小种的一个变种茶叶品种,因此和正山小种一样,只有一个正宗产区,即武夷山桐木关 。武夷山桐木关是红茶的发源地,只有在那里生产的金骏眉才是真正的金骏眉 。如果金骏眉不是来自桐木关,那么它就属于其他品种的茶叶,不是真正的金骏眉 。因此 , 在购买金骏眉时,要仔细查看茶叶的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