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 , 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
宜兴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也是全省茶叶面积最大、优质茶比例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县级市 。同时,我市还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宜兴人用精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把自然禀赋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阳羡茶文化 。目前,我市拥有茶叶面积达7.5万亩,以“阳羡雪芽”“盛道寿眉”“竹海金茗”等为代表的阳羡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去年,“阳羡茶”还成功申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案 。据悉,为引领茶文化的繁荣 , 我市成立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 , 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 , 弘扬茶文化精神 , 进一步提升茶品牌,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成立过程
阳羡茶,承载着千百年来,与当地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 , 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我们传承弘扬茶的文化,挖掘探求它的未知,拓展开拓它的未来,这就是茶文化促进会成立的初衷和归宿 。
2014年6月18日上午,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 。参加此次成立会的主要嘉宾有: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会委员会前主任程启坤先生,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姚志坤先生,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先生,北京中外交流书画院副院长李茂荣先生,浙江当代油画院副院长郭培建先生,江苏省茶学会理事长张定女士,无锡市人大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立人先生,无锡市原人大会副主任刘湘根先生 , 宜兴市人民 *** 副市长尹志华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 。
宜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宜兴茶自唐代茶圣陆羽荐为贡茶就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盛赞 , 体现了宜兴茶的格调优雅,品味上乘 。同样 , 宜兴茶文化也有着较好的底蕴,唐、宋、元、明、清及至当代 , 诸如:李栖筠、白居易、苏东坡、文征明、陈维崧、艾煊等等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歌颂宜兴阳羡茶的诗词歌赋及文章 。
为了挖掘宜兴茶的历史文化渊源,提升宜兴“阳羡茶”的品牌,促进宜兴茶产业的发展,弘扬茶文化的精神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是由杨亚君、王敖盘两位均为原宜兴市人大会副主任发起,联合宜兴一批对茶学、茶道、茶文化爱好者;对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关心的团体及业界人士参与;经 *** 有关部门正式审批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 。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服务范围
一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 , 不定期举办专题活动 。
二组织编辑出版、建立茶文化的书刊、杂志及网路 。尽最大努力拓展弘扬、宣传宜兴阳羡茶的渠道,宣传普及茶文化 。
三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兴趣班和茶业经济职业技术培训班 。
四积极促进兴办有关茶文化的建设专案 。
五积极促进和宜兴茶文化相关形式活动的参与、交流 。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吸收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团体、企业、茶业业界单位为团体会员;吸收热爱茶文化和茶叶业界知名人士和爱茶、敬茶的社会人士为个人会员 。
宜兴哪里产茶叶宜兴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 全市有茶园7.5万亩 , 年产茶叶6500吨,是江苏茶叶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市(县);有林地60万亩,其中毛竹18万亩,是江苏最大的毛竹产区 , 宜兴因此被誉为“茶的绿洲”、“竹的海洋” 。宜兴有山有水有平原,茶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区,这里山清水秀、溶洞幽藏,气候湿润、雨水充沛,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宜兴茶的优异品质 。宜兴不仅盛产茶叶,而且产茶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 , 复兴于今 。
宜兴的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 。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 , “可供上方” 。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廷定为贡茶 。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 , 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 。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 , 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 , “岁贡阳羡茶万两” 。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 。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 。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 。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 。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物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
据考证 , 唐人用茶与今人不同 。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 , 汤中加盐,调成咸味 。皇宫贵族在烹茶时还要加点胡椒粉等调料 , 增加香味 。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 。
与唐朝相比,宋代每年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基本没有减少 。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 。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橘养老”的大文豪苏轼 , 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的咏茶名句 。
元朝战事较多 , 但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 , 当时的需求量更大 。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 。明代的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 。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深入到宜兴百姓的日常生活 , 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 。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宜兴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园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万多亩发展到现阶段的7.5万亩,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江苏省之首 。先后创制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一系列名茶,在历届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等名特茶评比中屡获殊荣 。1989年乾元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新街茶林场生产的“荆溪云片”双双获得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岭下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又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 。之后,名特茶在宜兴茶叶产品中逐步形成主导地位 。2002年,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 。
茶,有利于身体健康,已成为中国国饮 , 居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首位,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 。随着人们对饮茶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世界人均茶叶的消费量将持续增加,茶叶的药用价值、商品价值、文化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 茶叶产品已呈现出市场细分化的趋势,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这是面临的宝贵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充分利用,推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
阳羡茶、紫砂壶铸就宜兴厚重的茶文化 。宜兴期望通过这次活动,在传承茶文化上有新的成效 , 在推进茶产业发展上有新的进展,进一步做强做大茶产业,真正把茶叶打造成宜兴高效农业的品牌 , 成为宜兴现代农业的形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
宜兴的地形分布为:以宜兴市区为界,南为丘陵,北为平原,东为渎区(湖区),西为圩区 , 宜兴丘陵是茶的绿洲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在茶圣陆羽的推荐下,阳羡茶自唐代起就成为倍受青睐的贡茶 。7.5万亩的茶叶面积,6500吨的年产量,使宜兴成为国内重点产茶区并名列全省第一 。宜兴有名的茶叶有阳羡金毫、阳羡雪芽、宜兴红茶、芥茶等 。有名的生茶基地为无锡茶研所、盛道茶场、阳羡茶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