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罗氏沼虾成虾的养殖技术是什么?

罗氏沼虾养殖区早些年仅局限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近年来,其养殖区以由原来的两广、福建、讲、浙、沪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辽宁和宁夏等北部省区也开始试养,并出现了不少高产报道 。虽然各地因气候的差异而采用的技术措施有所不同,但其养殖的基本方法是相似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放养时间的确定和养殖模式的选择,各养殖模式则采用各自的管理方法 。
一、放养时间的确定:罗氏沼虾原产热带 , 不耐寒,放养时间太早易被冻死,放养时间太迟,会缩短养殖周期影响产量 。各地应根据实际气候条件确定放养时间 。海南、广东、广西可在4月中下旬,福建、江西在5?月上中旬 , 湖南、湖北、安徽和江浙沪一带则宜在5月中下旬 。原则上是水温稳定在18℃以上方可投苗 。
二、两种基本养殖模式及其具体的管理措施这两种基本模式是池塘单养和池塘虾鱼混养 。
1、池塘单养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养虾模式,亩产高同时技术要求也高,其主要技术措施有:
虾池建造:养虾池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饵料来源丰富、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 。每只虾池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池子呈长方形 , 东西走向,坡比1:2.5,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口一侧略有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子要求不渗漏 。虾池的建设规模可视经济状况、养虾数量、饲养管理水平以及场地自然条件决定 。要建设好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旱涝保收 。塘边保持有一定的水草,利于栖息隐蔽和遮阴,又能减少相互残杀 。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做好虾池的清塘消毒 。新开虾塘须暴晒2—3天后再进水;老虾塘需清除过多的淤泥,整好池埂池坡,检查渗漏情况 。新老虾池都要严格池消毒,并严防野杂鱼和敌害残留在池中 。其次是陪肥水质,清塘后10—15天,药性消失即可进水 。同时每亩施有机肥70—80千克,用以培养浮游动物 , 经过7—10天后,水色转深 , 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出现 , 即可放养虾种 。
虾种放养:虾种放养密度视虾池条件、所具备的技术基础以及成虾所需达到的亩产计划而定 。如计划亩产75千克以上 , 则每亩可放规格3—4厘米的虾种0.8—1万尾,或放淡化虾苗1.2—1.5万尾;若计划亩产在75千克以下的,每亩可放规格3—4厘米虾种0.6—0.8万尾,或放经过淡化的虾苗0.8—1.2万尾 。
饵料投喂:在池养条件下应以人工投喂为主,饵料的主要种类有螺蚬、贝肉?、蚯蚓、鲜鱼肉等动物饵料,花生、麦粉等谷物饵料和切碎的新鲜蔬菜等植物饵料 。由于罗氏沼虾对饵料的要求较高,幼虾饲养期饵料蛋白量要求为35—40% , 成虾期饵料蛋白量为25—30% 。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制成大小适口,配方科学的颗粒饵料投喂 。虾料的投喂要做到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日投喂量约相当于虾体重的5—7% , 但要根据虾体重的变化来确定 。上午投喂量占全日饵量的30%、上午占全日饵量的70% 。
追肥:为保证天然饵料的形成,要定期泼施肥料,使水质具有一定的肥度;一般每半个月施1次猪粪肥,每亩75—100千克,使浮游生物繁殖,补充人工饵料不足 。
隐蔽物设置:罗氏沼虾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正常情况下,每7—10天蜕皮1次,体重也随之增加 。由于刚蜕皮的虾活动能力很弱 , 易于被其它饥饿的虾残食,所以在虾池中投放一些树枝,种植一些水草 , 作为栖息、隐蔽和蜕皮的场所,这样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
水质管理:虾池早期以浅水为好,水深一般为70厘米左右,虾种放养15天后,逐渐添加新水;2个月后,池水可加深到1.5米 。若发现虾活动迟钝,摄食量少,应及时向池中补充新水,严防缺氧引起死亡 。
2、池塘虾鱼混养这种模式又分罗氏沼虾与成鱼混养和罗氏沼虾与鱼种混养两种常见形式 , 一般亩产成虾50—75千克,产鱼100—200千克 。
【说一下罗氏沼虾成虾的养殖技术是什么?】
池塘选择:与成鱼混养,虾种规格3—4厘米,放养密度每亩2000—4000尾,先放鱼种 , 后放虾种 。与鱼种混养,先放虾种,虾种放养密度6000—8000尾,待幼虾适应新的池塘环境后再放养鱼种,以提高虾种的成活率 。
饲养管理:其方法可参照单养罗氏沼虾的方法进行 。饵料投喂应先满足虾的需要后再投喂鱼的饵料 。发生鱼病需要进行治疗时 , 应充分考虑到虾对药物的承受能力 。在水质管理上,也应考虑到虾对溶解痒要求较高的特性,经常添加新水或换水 , 控制池水肥度,保证对溶解痒的需求 。
我国海域辽阔,具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气候区,虾类资源十分丰富 。在我国海域生活的对虾属的种类中最常见且可进行养殖的有以下几种:
(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亦称东方对虾,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天津、辽宁、江苏等近海,朝鲜西海岸也有分布 。中国对虾个体大,渔期集中,生长快,适应力强,是中国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 。
(2)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闽南称红虾,台湾省称红尾虾,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暖水区分布甚广 。中国以福建、广东东部沿海分布为广 。该种对虾对盐度适应性强,生长快,是较好的养殖种类 。
(3)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广东、广西称大虾、明虾,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香蕉虾 。其分布与长毛对虾相似 。我国以广西、广东西部和海南等沿海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养殖虾类之一 。
(4)日本对虾(P. japonicus)广泛分布于自非洲东岸到太平洋中部的广阔海区,以日本数量较大,称之谓车虾,中国台湾称斑节虾 。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以南的东海和南海 。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养殖种类,因为生长快、适应性强,适于活虾上市,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移养于中国北方 。
(5)斑节对虾(P. monodon)俗称角虾,中国广东、台湾省称草虾 , 日本称牛虾,FAO称大虎虾 。它是对虾属中个头最大的一种 。大者体重可达500克以上 。其体表有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条纹,附肢基部外侧有鲜明的** 。本种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以海南岛沿海最多 。这种虾食性杂,生长快,分布广,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之一 。
(6)短沟对虾(P. semisulcatus)亦称“丰虾”、“凤虾”,台湾省称“熊虾” 。身体有浓淡相间的棕褐色斑纹 , 附肢紫色,以此区别于日本对虾 。中国南方已进行养殖 。
(7)宽沟对虾(P. latisulcatus)亦称竹节虾,身体略小于日本对虾,体色呈淡土**,无明显横纹 。该虾在南海习见,但产量不大 , 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地已进行人工养殖 。
(8)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白脚对虾 , 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体色白而透亮,步足呈现白垩色 。原产于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地 , 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好 , 抗病能力强等优点 。1988年中科院从美国引进苗种,近年来已在全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规模化养殖 , 是对虾养殖的优良替代品种,也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 。此外,南美蓝对虾也自西半球引入我国,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开始养殖 。
另外,还有新对虾属的一些种类 。新对虾属形态上区别于对虾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额角上缘有齿,下缘无齿 。
我国可养种类有:
(1)中型新对虾(metapenaeus intermedius)这是新对虾属中个体较大者,一般体长为10~14厘米,体重25~50克 , 大者体长达16厘米,体重达60克 。额角平直,呈尖刀状,尾节具3对活动刺,尾肢末缘呈鲜蓝色 。具潜沙习性,分布于福建沿海以南海区,中国人工育苗已获成功 。
(2)刀额新对虾(M. ensis)亦称“基围虾”,台湾省称“砂虾”,体长一般为8~10厘米,大者可达18厘米 。甲壳粗糙 , 被细毛,额角近于平直,如刀状 。体色呈淡黄褐色,全身布满灰绿色或深红褐色小斑点 。这种虾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省和广西沿海,在南方鱼_中有一定数量 。这种虾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可较长时间不死,适于活虾上市 , 也适于低盐海水饲养 。近年来已在中国北方养殖 。
(3)近缘新对虾(M. affinis)体呈棕红色,附肢深红色,为鱼_中习见种类,中国育苗成功并已进行养殖 。
(4)莫氏新对虾(M. inoyebi)它是一种体形较小的新对虾,体长一般为7~9厘米 。福建以南海区均有分布 , 也是鱼_中常见种类 。该种虾离水后能较长时间不死 , 除供食用外,可做钓饵,中国育苗也已成功,仔虾可在沿海低盐水中养殖 。
(5)周氏新对虾(M. joyneri)额角稍弯曲,甲壳较薄,稍带浅** , 全身遍布棕蓝色斑点,此虾仅产于中国和日本,中国自山东半岛南岸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为港、_中常见虾类 。
在养殖种类中,中国对虾、长毛对虾以及墨吉对虾形态相似,体色均一 。中国对虾体色青灰,分布于北方海域 , 福建以南少有分布 。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体色黄白,分布于福建以南海域 。中国对虾额角基部较平;长毛对虾额角基部明显凸起;墨吉对虾额角基部凸起甚高呈三角形 。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体表有横向斑纹,日本对虾额角后方隆起的额角脊一直向后延伸至头胸甲后缘,体色棕黄,体表横斑棕色和蓝色相间,尾肢呈**和鲜蓝色;斑节对虾额角后脊短,体色为浅褐、蓝灰,体表横斑为浓淡相间的棕褐、蓝灰及黑白斑纹 。短沟对虾体形与斑节对虾相似,惟额角后脊明显具有一沟 。中型新对虾额角平直 , 尾节有3对活动刺,尾肢末缘蓝色 。近缘新对虾体色棕红 , 附肢深红色,刀额新对虾体色浅褐,略有粉红色 , 附肢红色,尾节上没有大的刺 。莫氏新对虾体形较小,一般长7~9厘米 。周氏新对虾额角弯曲,体色浅黄 , 有棕蓝色斑点 。另外,额角齿式(额角上下缘锯状齿的数量)是对虾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福利与肉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