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计划,为实现一定的研究目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从中收集各种现象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它是一个既包括信息的输入,又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处理、识别的一个主动认知过程 。这种方法首先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 但随着科学交叉的日益频繁 , 目前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成为一种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 。
按观察过程中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之间是否存在仪器中介,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 。1.直接观察
是指人们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而获得相关信息的过程 。古人用肉眼观察天体的位置和分布,中医诊断时所用的“四诊方法”都属于直接观察 。它的优点是直接、生动、简单、经济,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避免其他中间环节引起的差错 。它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观察的范围受到限制 。这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都有一定的阈值,超过阈值的范围,观察对象的某些属性就不能被直接感知 。如人的眼睛只能感受390—750毫微米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直接感知 。其次,观察的精确性受到局限 。如对距离的远近、物体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光线的明暗等现象的观察,单凭感官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定性的描述 。再次,人的感觉器官常常会产生错觉 。如对比错觉、光渗错觉、位移错觉、高低错觉、干扰错觉等,都会让人对研究对象产生一定的偏离 。
2.间接观察
是指人们借助仪器设备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地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 它使观察的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它放大了人对研究对象的感知范围,把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信息通过仪器设备转化为可以理解的信息 。如通过显微镜、望远镜,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小到单个分子、原子的形象,远到1闭亿光年以外的天体 。其次,仪器设备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研究对象的定量信息 , 使观察更加客观、精确 。如中医临床上脉象仪、舌象仪的应用,就克服了医生在观察中感官和主观因素的干扰 。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其一,仪器设备的制作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 , 其功能只是比人的感官的某些方面有所改进,但不可能完美无缺 。其二 , 仪器设备的制作和使用需要大量的投入,其成本很高 。其三,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支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的 。其四,仪器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在使用过程中会有误差存在,这样会降低观察结果的精确性 。
使用规则
(1)应制定观察计划,尽量形成文字计划 。
应制定观察计划,尽量形成文字计划 , 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不同于人们日常的观察活动,它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研究者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带有特定目的来展开观察活动的 。为了科学地进行观察 , 一定要制定观察计划,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 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研究人员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 。文字材料的形成,既可以如实地记录研究活动的内容,也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展开提供一个参考 。
(2)应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应持客观公正的立?。?荒芷靖鋈撕枚褡笥?。科学观察的目的是要获得科学事实,客观地描述研究对象的信息 , 所以一定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在观察过程中 , 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以研究者的经验来对待研究对象 。这样会导致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对不需要的现象无动于衷 。著名人类学家赫胥黎说:“我要做的是使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你们要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人之见,恭恭敬敬地朝着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则会一事无成 。”另外,要注意克服由于人的感觉器官或仪器设备的局限而产生的一些假象、错觉和干扰 , 尽量客观地观察研究对象 。
(3)应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应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不能片面和简单化 。由于研究对象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必须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完整信息 。“瞎子摸象”的寓言是众所周知的,何况学术研究的对象比大象更加复杂,因此一定要全面、深入 。迈克尔逊和莫雷为了观察到干涉条纹,一方面把实验装置设计得非常精确,另一方面作系统全面的观察 。他们每天中午和下午六点各做一次实验,每次取16个不同方位来观察;另外还选不同的地点进行观察,在同一地点每隔三个月再观察一次 。正是由于全面的观察,才使人们接受了本来很难接受的结论 。科技史上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说”和“火成说” , 关于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都是由于观察的不全面和不系统而造成的片面观点 。
(4)应认真细致 , 不能浅尝辄止 。
应认真细致,不能浅尝辄止 。观察只能是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涉及所有的研究对象;只能观察到具体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无法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因此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 。不论观察时间的长短、研究对象的大小,都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浅尝辄止 。达尔文五年如一日的认真观察,使他拥有了大量的素材 , 完成了《物种起源》;哥白尼持续几十年的天文观测,写出了《天体运行论》;孟德尔通过9年的豌豆杂交研究,提出了遗传定律 。这些科学家正是由于其认真细致的观察,才在各自的领域内获得了重大发现 。
(5)应随时记录,尽量详细 。
应随时记录,尽量详细 。观察过程中会发现大量的现象,这时要做到随时记录 , 而且尽量详细 。只有详细地记录,才能全面地显示研究对象的全面属性,才能让研究人员充分占有各种资料,从而保持信息的客观和精确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了《中国的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其中既有古籍中的史料 , 更有他长期观察气候、物候变化的相关数据 。正是由于大量、详尽的数据,才使他的研究成果有很强的说服力,赢得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
中医和西医有什么区别?三位中医界权威人士谈中医的前景!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
20世纪我国文化学术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欠全面,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 , 都借鉴西医的模式 , 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 。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 , 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 ,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今天应该是觉悟的时候了 。
西医是微观医学 , 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 。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 , 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主义?
所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 , 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 。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 , 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 。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 。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
游向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
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 。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 。主流医学之所以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 。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 , 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 , 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 , 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 。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 , 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 , 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 。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
这些病例均用西医方法确诊为“非典” , 用中医药治疗后,再用西医方法确认痊愈,均有严格的病案记录 。
我们国家重西轻中的现象严重,西医有点小成绩就宣传,中医有点成就 , 先说“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即使被证实了,还要想方设方去否认 。其实像出血热之类比“非典”更厉害的病 ,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研究组治疗,中医组的死亡率是1.11% , 西医组的死亡率则为5.08% 。
刘立红(南京中医学院医学博士 , 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令人生疑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3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 。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3天不退,必须上中药呢?难道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近10年来,中医界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临床疗效上不去?中医理论已经形成2000多年,会不会因为理论落后所以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 。我想问的是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把原因错误地归结到理论落后上,那我们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和落后 。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
在西医里,理论和应用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中介,整个现代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医学理论的应用非常方便 。而中医没有这个中介,完全靠医生自己把握 。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 。而中医没有这个方便,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还是零 。中医的落后就落后在这个环节上 。中医的现状就出在我们自身对理论的领悟和运用技巧上面 。这个理论不但适用以往,而且能够解决21世纪的问题 , 非典就是一例 。
《内经》将医生分上工与下工,张仲景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层次上去认识;我们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下工的路子 。
游向前:的确,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 在西医里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 。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 。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 , 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 。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 。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对人体的损害 。国外时常发生根据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物属于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情况,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 。
邓铁涛: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有关部门也在用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 。很好的药在药检部门却无法通过,比如牛黄安宫丸,让昏迷了3个月的凤凰卫视的采访人员刘海若苏醒过来,但是因为里面含有重金属 , 现在却不能批准生产 。
国外从动物到人的实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而我们却要倒过来,原来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在人身上的临床实践,现在居然行不通了,要回过头来让“老鼠点头(小白鼠实验)”才能通过 。
在早期我国从事药审的人很多还是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当他们走向年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一辈的药审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 。脱离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来管理中药 , 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会越来越少 。
为什么大家会对中医没有信心 , 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必须要改造中医才能走向现代化 。现在需要的是用临床的疗效和新科技结合来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很多“铁杆中医”,就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过硬,并且能够治疗疑难病症的医生 。中医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后面,埋伏着后继乏人乏术的衰亡危机!
刘立红:现在有几个能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会报考中医学院?我看没有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 , 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
所谓的现代中医教育,其实是模仿了西医的一种教育 。分科越来越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多,但教学质量如何呢?这些年一直有大四的学生请我在实习前做讲座,题目就是《如何学好中医》 。为什么呢?因为学了4年还是不清楚用什么去对付实习 。
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是在用现代科学的筛孔对中医进行过滤,滤去的都是中医的精华 。当前中医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育传承上出了问题 。现代教育模式里,只有工具式的老师,却没有师父 。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有“师传” 。这门学问没有现代科学的通透性,特别在技术应用上并不通过技术中介来实现,而必须靠人去用功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确实需要言传身教 。
至于实验 , 《黄帝内经》里面,我们并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 , 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中医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运用人体之外的东西进行的外证实验,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着细微精深的内证实验 。正是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中医理论 。经络、穴位这些东西光凭思考你能思考出来吗?
现在中医界有一个可怕的怪现象 , 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在逐步减弱 。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成选修课 。一个支持经典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许多人认为经典意义不大,打了“×” 。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说明你在经典中没有学到东西 。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 。
游向前: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 。
药厂为了便于制造、销售,希望开发更多的片剂等方便服用的药品,倾向于简化配方;研究机构可能希望尽快搞清中药的药理,用西医的科学标准解释清楚中药的疗效;而很多中医院都愿意配置更多的现代科技仪器和器械,希望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什么手术都能做 。
这3个方面都属于中医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部分 。中医现代化应该在保留中医本质(辨证施治)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现代需求 。提高治疗的重复性、可测性、方便性,也应该是中医现代化的目标 。
邓铁涛:中医院的出路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才是当务之急,转向是没有出路的 。把全国的中医院都变成二流的西医院 , 对中国对世界的卫生事业有什么帮助呢?
解放前我国有40~50万的中医,如今这个数字没有增加,而西医却从不到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 。从大学来看,西医大学有多少?中医又有多少?拿广东讲,现在只有一所中医药大学,其他都是西医大学 。以前有实实在在的师徒班,现在这种关系反而是不被承认了,也就根本没有了这种师徒教育制度,丧失了一种最有价值的中医传承 。
美国的医疗费用1996年达到1035.1亿美元 ,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上 。西方这样的医疗模式,以中国的人口规模能承受得了吗?中国要解决人人有医疗保健的权利 , 我认为非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
1、看病方式不同
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 。
西医主要是通过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得出病因 。
2、开的药不同
中医主要是开草药,煎水服用 , 或者是通过针灸治疗 。
西医开药都是开药片或者口服剂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 , 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
【观察的观察法】
3、起源不同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
西医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它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在否定并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
百度百科-中医
百度百科-西医
- 关于青蛙叫的诗句
- 山西2019年高考分数线是多少?
- 求点歌词
- 玉米的种植过程及管理
- 论坛推广的操作
- 常用的自来水消毒方法有哪些?
- 描写春天万物苏醒的诗句
- 南京有啥好吃的美食 南京必吃十大美食
- 燃脂率最高的跑步方法是什么
- 菜谱:金鲳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