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比喻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的 。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诗词的艺术性 ,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在诗词中,常见修辞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
一、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 。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 。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 , 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
从方式划分,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几种 。
 1、明喻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 明喻是最常见的一种 。所谓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喻词“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诗经·小雅·小雯》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贺知章《咏柳》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横江词》中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秦观《浣溪纱》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忍顾鹊桥归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李白《行路难》中的“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隐喻
暗喻又称“隐喻”,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象”、“似”、“如”、“同”等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 , 而暗喻却用“是”、“作”等这样的动词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暗喻的诗词也是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这两句“君当作磐石 , 妾当作蒲苇”,诗人以“磐石”和“蒲苇”作比,喻体和比喻词之间无“象”、“似”、“如”等关联,却用“当作”这样的动词,这就是暗喻 。《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吹絮 , 身世飘零雨打萍” 。李煜《乌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3、借喻
借喻又称曲喻 。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 , 根本不露比喻痕迹,不仅喻体与本体之间没有“象”、“似”、“如”、“同”等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 , 甚至本体都不出现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借喻的诗词也是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诗歌表明是写松,其实借松的品格比喻王复的品格 。
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用春日阳光下沐浴的小草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 。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写道:“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 ,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中,诗人借此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
苏轼的《蝶恋花·代人赋》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诗歌中,诗人借“芳草”劝喻这位“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少年可以到别处去寻觅知己 。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等 。
4、博喻
《修辞学》上说,所谓博喻(又称连比),比喻修辞手法一种 ,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描述一个本体 。在诗文中,博喻不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而且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在古代诗歌中 , 博喻又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多个喻体喻本体某个方面
用多个比喻来形容一个本体的某个方面 。
如,苏轼的《百步洪》中的写道: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
这几句就是诗人形容洪水往下奔泻的景象 。诗人为了突出洪水倾泻的气势,就使用多个喻体 。
第二,多个喻体形容本体的多方面
用多个喻体来形容本体的多个方面 。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
诗人使用“急雨”来比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用“私语”比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使用,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比喻乐曲中流畅的境界,用“幽咽泉流水下难”来比喻乐曲中滞涩的境界等 。这就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琵琶弹奏时的各个方面
古诗名句中的修辞手法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 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 ,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 , 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 , 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
4.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 , 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 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 , 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
明日黄花蝶也愁 。
——苏轼《南乡子》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 , “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
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
我心匪席 , 不可卷也 。
——《诗经·柏舟》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 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 , 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古诗中比喻修辞手法】
——李清照《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