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菜系和其文化背景

"民以食为天",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 ,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食是饮食体系的核心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 。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豆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饭外 , 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丰富多彩的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
中国历史悠久 , 幅员辽阔 。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迥然不同 。源远流长的烹调艺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 。其中声望较高的有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
山东菜分济南、胶东两派,以浓少清多,醇厚不腻见长 。
鲁菜,又叫山东菜 。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 美其食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地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 , 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做法 , 反映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于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成为历史掌故 。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称“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具规模 。明清两代,已经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
山东古为齐鲁之邦,地处半岛,三面环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 。庖厨烹技全面,巧于用料,注重调味,适应面广 。其中尤以“爆、炒、烧、塌”等最有特色 。正如清代袁枚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 。”瞬间完成,营养素保护好,食之清爽不腻;烧有红烧、白烧,著名的“九转大肠”是烧菜的代表;“塌”是山东独有烹调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渍入味或夹入馅心,再沾粉或挂糊,两面塌煎之金** 。放入调料或清汤,以慢火焅尽汤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 。山东广为流传的锅塌豆腐、锅塌菠菜等,都是久为人们所乐道的传统名菜 。
鲁菜还精于制汤 。汤有“清汤”、“奶汤”之别 。《齐民要术》中就有制作清汤的记载,是味精产生之前的提味佐料 。俗称“厨师的汤,唱戏的腔” 。经过长期实践 , 现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肥肘子为主料,经沸煮、微煮、“清哨” , 使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 。奶汤则成乳白色 。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数十种菜,多被列入高级宴席的珍馔美味 。
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 。在山东,无论是参、翅、燕、贝,还是鳞、介、虾、蟹 , 经当地厨师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彩鲜美的佳肴 。仅胶东沿海生长的比目鱼(当地俗称“偏口鱼”) , 运用多种刀工处理和不同技法,可烹制成数十道美味佳肴,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变化于一鱼之中 。以小海鲜烹制的“油爆双花”、“红烧海螺”、“炸蛎黄”以及用海珍品制作的“蟹黄鱼翅”、“扒原壳鲍鱼”、“绣球干贝”等 , 都是独具特色的海鲜珍品 。
善于以葱香调味 。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不论是爆、炒、烧、熘 , 还是烹调汤汁,都以葱丝(或葱末)爆锅 , 就是蒸、扒、炸、烤等菜 , 也借助葱香提味,如“烤鸭”、“烤乳猪”、“锅烧肘子”、“炸脂盖”等,均以葱段为佐料 。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发展,鲁菜又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两地分别代表内陆与沿海的地方风味 。
烟台菜属胶东风味 , 以烹制海鲜见长 。胶东菜源于福山,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福山地区作为烹饪之乡,曾涌现出许多名厨高手,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福山菜流传于省内外,并对鲁菜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 山青水秀 , 果香鱼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称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是历史上对烟台酒楼之盛的生动写照 。山东风味独特的海鲜菜 , 以烟台为代表,仅用海味制作的宴席,如全鱼席、鱼翅席、海参席、海蟹席、小鲜席等 , 构成品类纷繁的海味菜单 。著名的风味饭店有蓬莱春、会宾楼、松竹林、天鹅饭店等,都是以经营传统胶东风味菜而著称 。
青岛不仅有景色秀丽的海滨风光供人游览,也有佳肴供人品尝 。青岛也以善烹海鲜弛名 , 基本属于福山风味 , 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鲜嫩,讲究花色造型 。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青岛市为数众多的宾馆饭店争相开业;一些历史名店、老店,经过装饰改造,也获得新生 。著名的春和楼饭店,被誉为岛上明珠的青岛饭店,均以其设备整洁典雅,菜品精细味美,服务热情周到而著称 。出于曲阜的孔府菜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刀工细腻,烹调程序严格、复杂 。口味讲究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 。对菜点制作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传统风味,是鲁菜中的佼佼者 。原曾封闭在孔府内的孔府菜 , 80年代以来也走向了市?。?济南、北京都开办了“孔膳堂” 。
鲁西、鲁北禽蛋菜、泰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各具特色 。
山东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 。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 , 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中国的菜系和其文化背景】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以麻、辣、味浓著称 , 分成都、重庆两支 。
从地域上说,川菜是中国西部四川这块地方出现的菜 。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 。只是这么看,就机械了 。川菜它早已不仅是四川人喜爱的,而是中国各地甚至海外许多国家的人所爱好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川菜它也是属于中国的,属于世界的 。
川菜的历史
概括地说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 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 , 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 , 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 。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 。两宋时 , 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 。明末清初 , 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 , 进一步有所发展 。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 , 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 , 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 , 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 。“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
懂烹饪的人有个共识:美食是以美味为基础的 。美味则需要调味技巧来创造 。
川菜之味 , 以麻辣见长 。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 。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 , 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 。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 , 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 , 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 , 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
川菜的烹饪方法
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 。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 。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 。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 , 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独创的 。如四川独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 。小炒之法 , 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 , 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 , 顿时香味四溢 。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 , 使之脱水、成熟、干香 。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 , 自然成汁,醇浓厚味 。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 , 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 。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
川菜的特产原料
四川既然称"天府之国",烹饪原料当然是多而广的 。56万平方公里境内,沃野千里 , 江河纵横,物产富庶 。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蕹(Weng) , 堪称四季常青,淡水鱼有很多佳品,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以四川产的为珍 。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宜宾、万县、涪陵、达川等地出产的香菇,四川多数地方都产的魔芋,均为佼佼者 。就连石耳、地耳、绿菜、侧耳根、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 , 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 。还有作为中药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 。四川人饮食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量的调味品 。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等,都是品质优异者 。与烹饪和筵宴有密切关系的川茶川酒 , 其优质品种亦为举世公认 。
前面仅是说到四个基本情况 。川菜在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中,还有一些因素,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饮食传统习俗,有热心饮食之士的烹饪研究 , 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于吸收各方面烹饪精华的"拿来主义"精神 , 等等 。我们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领略一下川菜川味的无穷奥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乐,饮之乐,味之乐,筵宴之乐 。四川人欢迎大家 。
江苏菜注重原汤原汁,浓淡适口 , 甜咸适中 。分扬州、苏州、南京三大派别 。
苏菜即江苏菜 。由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 , 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 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
江苏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 。著名的水产品有长江三鲜(鲟鱼、刀鱼、鲴鱼)、太湖银鱼、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南京龙池鲫鱼以及其它众多的海鲜品 。优良佳蔬有太湖莼菜、淮安蒲菜、宝应藕、板栗、鸡头肉、茭白、冬笋、荸荠等 。名特产品有南京湖熟鸭、南通狼山鸡、扬州鹅、高邮麻鸭、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无锡油面筋等 。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总总,都为江苏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江苏菜风格清新雅丽,反映在刀工精细,刀法多变上 。无论是工艺冷盘、花色热菜 , 还是瓜果雕刻,或脱骨浑制,或雕镂剔透,都显示了精湛的刀工技术 。
江苏菜以重视火候、讲究刀工而著称,尤擅长炖焖煨焐,著名的“镇扬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桔酪鸡)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鸭、叉烤桂鱼、叉烤乳猪)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
清鲜平和、追求本味、适应性强是江苏风味的基调 。范曾先生为《中国名菜谱·江苏风味》专辑题词"家山秀色、清雅风味"是对江苏风味的最好概括 。无论是江河湖鲜 , 还是禽畜时蔬,都强调突出本味的一个"鲜"字 。调味也注意变化,巧用淮盐,擅用蕈、糟、醇酒、红曲、虾籽、调和五味,但不离清鲜本色 。
江苏菜式的组合亦颇有特色 。除日常饮食和各类筵席讲究菜式搭配外 , 还有“三筵”具有独到之处 。其一为船宴 , 见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等 。
江苏菜历史悠久 。据出土文物表明,至迟在6000年以前 , 江苏先民已用陶器烹调 。《楚辞·天问》记载了彭铿作雉羹事帝尧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有了全鱼炙、露鸡、吴羹和讲究刀功的鱼脍等 。据《清异录》记载,扬州的缕子脍、建康七妙、苏州玲珑牡丹鲧等,有“东南佳味”之美誉,说明江苏菜在两宋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 。至清代,江苏菜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清稗类钞·各省特色之肴馔》一节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 。”所列十地,江苏占其五,足见其影响之广 。
江苏又为名厨辈出之地:帝尧时的彭铿 , 春秋时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顶,以及中国第一位被立传的厨师王小余、仪征萧美人和号称"天厨星"的董桃楣 。
江苏的烹饪文献亦十分丰富 。著名的有元代大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明代吴门韩奕的《易牙遗意》、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此外,历代史书、诗词等记江苏名产名肴也是屡见不鲜 。
江苏菜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
淮扬风味以扬州、淮安为中心,肴馔以清淡见长 。历史上,扬州是我国南北交通枢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饮食市场繁荣发达 。“扬州三把刀”之一的厨刀著称于世,扬州名厨遍及海内外 。周恩来总理在开国大典招待会上用的就是以淮扬风味为主的菜肴 。名菜有“镇扬三头”、“镇江三鲜”、淮安“长鱼席”等 。
金陵风味 , 以滋味平和、醇正适口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需 。尤擅烹制鸭馔,金陵叉烤鸭、桂花盐水鸭、南京板鸭以及鸭血汤等颇具盛名 。清真菜在南京也颇具特色,名店马祥兴的四大名菜(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为其代表 。此外,夫子庙小吃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名传遐迩 。
苏锡风味,以苏州、无锡为中心 。苏锡菜原重视甜出头、咸收口 , 浓油赤酱 , 近代已向清新雅丽方向发展 , 甜味减轻,鲜咸清淡 。苏锡近几年发展很快,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既讲究食用以味为主,又讲究观赏,形成观食俱佳的格局 。松鼠桂鱼、母油船鸭、梁溪脆鳝、常熟叫化鸡、常州糟扣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此外,苏州糕团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苏州玄妙观、无锡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
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 。徐海菜以鲜咸为主,五味兼蓄 , 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名菜别一格 。霸王别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鱼、红烧沙光鱼等名菜为其代表 。
近十余年来 , 江苏烹饪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 学校教育、职工在职培训,大大提高了厨师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 。随着烹饪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江苏菜在继承传统风味和基础上,勇于扬长避短,勤于学习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艺和风味特色,使之日趋完美 。
浙江菜鲜脆软滑,香酥绵糯,清爽不腻 。包括杭州、宁波、绍兴三个支系 。
浙江烹饪,源远流长 。它基于“鱼米之乡,文化之邦” , 兼收江南山水之灵秀 , 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泽 , 得力于历代名厨师承前贤的烹饪技艺和矢志不渝的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为醇正、鲜嫩、细腻、典雅的菜品格局 。浙菜取料广泛,烹调精巧,尤以清鲜味真见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
浙江省简称浙,雄居华夏古陆北缘,濒临万倾东海,全省气候温和,物产富饶,交通方便,文化昌盛 。境内北半部处于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带,林木修竹漫坡,多产山珍野味,农家鸡鸭成群,牛豕肥壮,殷实富足;东南沿海地区,海涂广漠,岛屿星罗棋布,有我国最著名的舟山鱼?。?出产各种经济鱼类和贝壳水产品500余种,总产值居全国之首 。长期以来 , 从事烹饪的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广泛利用富饶的饮食资源,创造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名馔美点 。它意寓着一种文化和艺术,凝聚着广大厨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 。
浙江烹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 , 天地所始生也,渔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 稻羹鱼”的记载 。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拥有大量籼稻、谷壳和很多菱角、葫芦、酸枣的核以及猪、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鸦、鹰、鱼、龟、鳄等40种动物的残?。?狗⒕虺鎏罩乒旁詈鸵慌??⒐蕖⑴琛⑴獭⒉У壬?钣锰掌?。据科学部门考证,这些文物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地层之一 。
事实表明 , 早在远古时代浙江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简易烹调饮食生活,开创了长江流域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 。在春秋末年,越国定都“会稽”(今绍兴市),它地处海滨,土地肥沃 , 适宜农业 , 兼有渔盐之利 , 在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钱塘江流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并得到很快的发展 。南北朝以后,江南几百年免于战争,隋唐开通京杭大运河,宁波、温州二地海运事业拓展,对外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吴越钱(liú 流)建都杭州 , 经济文化益显发达,人口剧增,商业繁荣,曾有“骈墙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之称 。所有这些无不影响烹饪事业的崛起和发展,当时宫庭菜肴和民间饮食等烹饪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北宋时汴梁人称杭州为“地上天宫” 。宋室南渡 , 定都临安(今杭州) , 在此中华民族第二次大迁移中 , 北方名流巨族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 , 卜居浙江,随之带来了京城烹饪文化 。在江南大地上经济与都市建设共相并进,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南北烹饪技艺广泛交流,推动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菜肴的革新和发展 。〔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六“分茶洒店”中记载,当时杭州诸色菜肴有280种之多,各种烹饪技法达15种以上 , 精巧华贵的酒楼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 , 触目皆是” , 烹调风味南北皆具 , 饮食市场一派兴旺景象 。
自南宋以后几百年来,虽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发达,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饮食业发展迅速,酒楼、饭店错落有致,菜肴珍品琳琅满目,服务门类日趋齐全并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高级厨师的骨干队伍,成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 , 也是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业 。在社会物质和文化改善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吃讲营养、讲卫生、讲究口味多样,成了城乡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生产实践中 , 广大厨师利用独厚的饮食资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艺 , 烹制出雅俗共赏,风味各异的佳肴美点3000余品,为浙江食坛上增添了朵朵奇葩异卉 。浙江的名厨和食家 , 为发展祖国的烹饪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早在宋代 , 台州人陈仁玉撰《菌谱》,德清人赞宁撰《笋谱》总结了运用本地特产的烹饪经验,〔南宋〕两位烹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吴氏,著有《中馈录》 , 收集了浙西南地区76种菜点的制作方法 , 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与“宋嫂鱼羹”流传百世 。〔明〕慈溪名厨潘清渠,写了《饕餮谱》,详细记载了浙江等地412种精美肴馔 。至清代,著书立说的更多,特别是绍兴人童岳荐的厨膳秘籍《 调鼎集》,著名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汇集了浙江、江苏一带的众多风味菜,把我国古代的烹饪经验和厨师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的整理 , 并上升为理论 。这些文献,对后世烹饪界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其中不少菜品在当今浙江各地菜馆酒楼尚可见到 。当代广大厨师批判地研究继承这一文化遗产,推陈出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浙菜”的烹饪宝库 。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厨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调专家身份,应聘由国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传授中国菜肴的烹饪技术,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杭菜的研究、创新 。浙南烹调高手金次凡,刻苦学习烹饪理论 , 注重实践,功底深厚 , 1983年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荣获“全国优秀厨师”称号 。杭州天香楼名厨吴国良,曾应邀赴美国费城传授烹饪技术,饮誉大洋彼岸 。还有不少名厨里手,各有一手绝技,如蒋水根善烹“西湖醋鱼”,被誉为“当代嫂”;丁楣轩精于刀工,制作传统佳肴,别具一格;陈阿达技术全面、娴 熟,操作干净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许祥林擅长食品雕刻和冷荤工艺拼盘,造型别致生动 , 和谐悦目 。
浙江烹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里程 , 尤其是近代烹饪工作者悉心研究、发掘开拓和提高,使“浙菜”体系日臻完整和统一,它分别由杭州、宁波、绍兴和温州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组成 。杭州自南宋以来,是东南经济文化重镇,烹饪技艺前后一脉相承 , 菜肴制作精细,清鲜爽脆 , 淡雅细腻是浙菜的主流,如东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叫化童鸡、油焖春笋、八宝豆腐、西湖莼菜汤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风味特色 。宁波、绍兴濒临东海,兼有渔盐平原之利,菜肴以“鲜咸合一”的独特滋味为多见,菜品翔实,色泽和口味较浓 。在料上,“宁菜”以海鲜居多,如宁波雪菜大汤黄鱼、锅烧鳗、黄鱼羹、三丝拌蛏、奉化摇蚶 。“绍菜”以河鲜家禽见长,富有浓厚的乡村风味 , 用绍兴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满田园气息,如干菜焖肉、白扣鸡、糟溜虾仁、鱼烧豆腐、清汤鱼圆等 。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居民的语言、风俗和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体 , 素以“东瓯名镇”著称 。“瓯菜”则以海鲜入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轻 油、轻芡、重刀工) , 代表菜有三丝敲鱼、爆墨鱼花、锦绣鱼丝、马铃黄鱼双味蝤蛑、桔络鱼脑、蒜子鱼皮等
“浙菜”基于以上四个流派,从整体上看,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 , 概而论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料 刻求“细、特、鲜、嫩” 。浙江四季物产丰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 , 以及各种养殖场 , 为四 时菜肴轮番应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物质资 。
一“浙菜”选料一要精细,取用物料的精华部分,使菜 品达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产,使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三讲鲜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纯真;
四求柔嫩 , 使菜品食之清鲜爽脆 。凡海味河鲜,须新鲜腴美尤以节令取胜;凡家禽、畜类,多系特产,如萧山鸡、奉化鹅、绍兴麻鸭、金华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时鲜为上,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 , 精华已竭 , 褰(qiān谦)裳去之” 。
二、烹调擅长炒、炸、烩、溜、蒸、烧 。海错河鲜烹制独到一面 。“熟物之法 , 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三十余类,因料施技,口味多变 , 尤其擅长六类:
炒菜以滑炒见长 , 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 , 恰到好处;烩菜滑嫩醇鲜 , 羹汤风味独特;溜菜脆(滑)嫩滋润 , 卤汁馨香;蒸菜讲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鲜嫩腴美之品;烧菜柔软入味,浓香适口 。
这些烹调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质地的特点,适宜江南人民喜爱清淡鲜嫩的饮食习俗 。浙江名厨高手烹制海味河鲜也独见一功,与北方烹鱼有显著不同 。浙江烹鱼,大都 过水,约有2/3的鱼菜是用水作传热体烹制的,突出鱼的嫩鲜,保持本味 。如,著名的西湖醋鱼 , 系活鱼现杀, 经沸水氽熟,软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 , 滑嫩鲜美有口皆碑 。
三、口味注重清鲜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 。这是食物原料、烹调方法和人民的饮食习俗等客观特性的综合体现 。〔清〕杭州人李渔在总结烹调经验时认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闲情偶记》),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 , 但是现代烹饪展表明 , 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才能达到“和合之妙” 。“浙菜”多以四季鲜笋、火腿、冬菇、麻菇和绿叶时菜等清鲜芳香之物辅佐 ,同时十分讲究以绍酒、葱、姜、糖、醋调味,借以去腥、戒腻、吊鲜、起香 。如,东坡肉用绍酒代水焖制,醇香甘美 , 清汤越鸡则衬以火腿、嫩笋、冬菇清蒸,原汁原汤馥香四溢 。雪菜大汤黄鱼以雪里蕻咸菜、竹笋配伍,汤料芳香浓郁,诸如清蒸桂鱼、芙蓉蝤蛑、之江鲈莼羹等海错河鲜菜肴 , 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纯真而见长 。
四、 形态讲究精巧细腻 , 清秀雅丽 。“浙菜”此风格可溯至南宋,《梦梁录》曰:“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 ,  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食器皿 , 新洁精巧 , 以炫耀人耳目……” 。
当今,浙江名厨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刀法、配色 、成熟、装盘等烹饪技艺和美学 , 把精与美,细与巧有机地结合起来 , 构成一道道美馔珍馐 。如传统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长短一致,整齐划一,每片红白相间,造型尤似江
如东过年习俗:
1、忙年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四日前,为过年的先期准备 。农家开始做酒 , 店家开始进年货(特别是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以备旺市供应 。手工业者则瞄准市场加工春节所需物品,如香炉、烛台、烀漏儿、碗架、锅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类也须及早准备 。市面上渐渐热闹起来 。为防火、防盗 , 集镇上夜间开始有人“打更”,过年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 。
腊月二十四开始“掸尘” 。即将庭院内外、家具用具全面清扫洗刷干净 。掸去屋顶墙角的蜘蛛网、吊吊灰 。铜锡制的香炉、烛台也用香灰擦得锃亮 。室内窗明几净 , 家居焕然一新 。从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扫卫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 , 即掸尘、换衣、理发、洗澡4件事 。
“掸尘”过后,便正式“忙年” 。农家开始宰杀猪羊鸡鸭、起沟捕鱼,蒸馒头、倒年糕、做酒 。市镇人家也开始准备过年的菜肴 。无论城乡贫富,几乎家家都要炒“福菜” 。也有的煮鱼冻豆,为小孩炒花生、蚕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
旧俗商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息业 。年底前人们都要把节日期间各类物品采购齐全,俗谓“办年货” 。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烛纸马之类 , 名曰“请大发”,然后是门神、对联、喜笺、鞭炮以及米、面、油、盐、酱、醋、烟、酒、糖等 。过年是茶食的旺销季节 。不少人都想用较少的钱购得尽可能多的花色茶点 。茶食店家为适应群众需要 , 将各种花色茶食组合包装 , 质量高的组合叫“上杂”,一般的叫“中杂”,价廉物美,加上一种元宝形的竹篓包装,人见人爱 。
从腊月二十四起,商店开始结帐、收债,直收到除夕午夜 。亲朋好友之间也开始互相馈赠礼品,无非是鱼肉糕馒烟酒之类,名曰“送年礼” 。毛脚女婿则必送礼给岳父、岳母 , 且礼物多有考究 。主要是酒、糖、鱼、肉 , 其余则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礼者亦有回赠 。
2、倒糕
农家把蒸年糕称之为倒糕 。蒸糕有糕模 , 糕模为正方形,内中又分若干长方形小格 , 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一般为“福、禄、寿、喜、财”以及“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之类 。这糕模乡间少有农家自备,大多为蒸糕师傅为农户倒糕时带去的 。市镇居民则自带米粉到蒸糕店加工 。蒸糕师傅首先取一点食用“洋红”(一种红色添加剂)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内,然后在每个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 , 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满为止 。再用一根细木条将其刮平盖上盖,就可移到锅上蒸了 。几块糕模叠放在蒸锅上 , 锅中热水沸腾,待蒸气升至最上格,俗称圆了气 。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 。此时在案板上摊一块大湿布,将糕倒扣在湿布上,“倒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一块块小长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现着红字,四边有红框框 。待热气出?。?就手沾冷水,将两块糕无字的一面合在一起,就是一联糕 。此糕又称磕粉花糕、磕箱糕 。
还有一种甑子糕 , 是本县曹埠、新店一带农家过年常蒸的一种糕 。长长方方的,两端嵌有两道红纹杠杠,极像昔日农户家织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 。另外,掘东地区农户常蒸一种甑糕 , 糕体很大,约长40厘米,横截面也有15厘米见方,重约2公斤 。蒸一条糕,能吃好多时候 。
3、蒸馍头
腊月初 , 农家就着手把小麦磨成面粉 。到腊月下旬,自选一个日子起馒头酵,即把准备好的酵水拌到面粉中去 。这酵一定要起好 。乡村有句俗话:要吃好馒头,多揣几拳头 。意思是说起酵时一定要捏紧拳头用力拌揉,有的干脆用脚踩踹,以使面酵发得好,蒸出馒头圆浑,筋韧好吃 。冬日天气冷 , 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坛内,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 。到了这天晚上面酵“长”了上来,就可蒸馒头了 。民间习俗认为,蒸馒头最忌的就是来人 。一来人蒸出的馒头就不那么圆浑松爽了,甚至结实夹生 。所以在乡间 , 知道谁家在蒸馒头,一般人是不到这户人家去的 。如实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场边喊一声主人 , 从不进屋 。乡村人家蒸馒头也有左邻右舍合在一起蒸的 。前一天,大家把面粉称好带来,在一户宽敞人家起酵 。到蒸馍时,带来烧锅柴草 。妇女们捏面酵,做馒头 。若蒸带馅的包心馒头 , 就自带拌好的馅来 。每一户的馒头落笼,都要拿出几个让大家品尝,看谁家蒸出的馒头松爽好吃 。
乡村人家蒸馒头大多是向别人家借的蒸笼 , 十几户人家中只要有一户有蒸笼就可周转了 。到了腊月 , 备有蒸笼的农户就早早地把闲搁了一年的蒸笼洗刷干净 , 准备邻居们借用 。笼主根据各户的预约排好时间表,一直蒸到腊月二十八九日 。每户人家归还蒸笼时都不忘放满一屉笼的馒头,以表谢意 。
4、请大发 供纸马
所谓“纸马”是旧时的一种祭祀用品 , 即用木刻版印在纸上的菩萨像,亦称菩萨纸 。过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纸马店”,也是当地商业的一大特色 。每年春节前 , 每家每户都要到“纸马店”请年货,又称“请大发” 。农村大户人家,腊月初就专程上街请年货 。而镇上的商户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请大发” 。一些老字号“纸马店”都有相对稳定的老主顾 。这些店铺对主顾客户有一份明细清单 , 有针对性地及早准备 , 而且还根据需要主动为其配全相应的香烛祭品 。
请大发时,农村大户一般由两个人上街,请好后两人正好抬回家 。中午纸马店还要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 。镇上大都是晚上打着灯笼请回家的 。有的人家用笆斗抱回家,还有的人家用竹箩抬回家 。所请的“纸马”有3种规格:油光纸做的为“上表”,六五边纸做的为“洋表”,最好的一种叫“描金龙表” , 下边用“上额”做为脚子装好,供在圣柜上,甚为壮观 。也有一种简易的只有二分之一大小,下边不用“上额”,而是用一点纸衬 , 这是普通百姓家所请经济型的“纸马” 。
请纸马的数量、品种因人而异 。平时也有一些行业的祀神诞辰,则是各请所需 。如正月初五“赵公元帅”生日,请财神;五月十三请“关帝”;五月十八请“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请观音;六月二十四请雷神等等 。平时对号入座请“纸马” , 同样大香大烛供奉,鞭炮齐鸣祈祷神灵保佑,消灾降福 。除了“纸马” , 还要配齐供神的香、烛、元宝、黄元等祭品 。晚上请到家门口,先要把标有堂名的灯笼挂在堂屋门口 。然后把所请的大发放在圣柜(摆有祖先牌位、佛龛的橱柜)当中 。
到除夕晚上首先挂好祖先的遗容,称为“挂容”(祖先的遗容由长房长孙沿袭保管) 。同时按规矩摆好“纸马”,“家堂”必须供在正当中,其它按序摆放 。再供上枣儿、柿饼、红糕、圣馒,点上大香大烛,燃放鞭炮 , 顶礼膜拜 。第一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辈份参拜 。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紧张 , 也要在春节前赶回老家,合家团聚,“慎终追远” 。“挂容”后的祭祀,还要由长者细说家史 。这不同于“清明”、“七月半”烧经的祭祀,而是一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
一般的人家供奉纸马到正月十八(小落灯),即谢神 。其时,先把祖先的遗容拿下来交由长房长孙保存好,然后把供在圣柜上的全部“纸马”放在天井当中火盆内,用柏树枝儿和黄表送其升天(焚化) 。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灯之日才谢神送纸马 。
春联
5、贴春联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 。旧时农村老百姓往往请识字的人现写春联 。小镇时近年关,则常有私塾先生当街摆一小条桌,纸张笔砚置于案上,身后用细绳悬挂通用型的各式春联与福字供人自选 , 更多的则按买家要求当场代写春联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贴春联俗称“贴对子”,一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张贴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农家室内的米柜、粮囤,屋外的猪圈、羊舍 , 则大多倒贴一个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将“招财进宝”四字(均用繁体)以“进”字为依托,合成一个字,也有将“黄金万两”(均用繁体)上下钩连合成一个字,表达祈福求财的愿望 。
6、贴门神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后来 , 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 。乡间的门神 , 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制,秦叔宝白脸,喜相 , 手执铁锏 , 贴于左;尉迟敬德黑脸,怒相 , 手执钢鞭 , 贴在右 。除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武将门神还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等 。武将门神之外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 。二者有时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 , 常与送子娘娘匹配 。此外 , 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门神的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 , 有的即为年画,还添加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谐音"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 以祈求吉祥 。门神、春联都是从桃符演变发展而来,从最早驱鬼避邪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