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一年级#导语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 , 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二篇)》 , 希望帮助到您 。
篇一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 , 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 。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 , 学习兴趣是关键 , 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 。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 。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 。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 。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 , 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 。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 。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鞘迪执俳????娣⒄沟慕逃?康牡?。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 , 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 , 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 , 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
?。?)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 , 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 , 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 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 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 ,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 。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
?。?)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 。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 。其次 , 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 。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 。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 。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 。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 。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 。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 。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
篇二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 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 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趣的方法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 , 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 , 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
3、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 ,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 。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 。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 , 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 。就多数学生说 , 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 。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 。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 , 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 。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 , 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 。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 , 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 。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 。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 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 , 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 ,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 , 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 以后就很难纠正 。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 。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新知识时 , 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看到 , 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 , 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 。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 。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 , 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 。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 , 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 。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 , 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 。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 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 。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 。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 。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 , 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例如 , 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 , 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 。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 。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
【二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