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价值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价值分析

文章插图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巧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摩擦碰撞出来的火花 。从现有文献表明,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前人大多都在研究古诗词的艺术歌曲创作、音乐美学等方面,并没有从演唱风格、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特征等方面作全面、深层次的研究探索 。由此笔者致力于总结古诗词艺术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更深层次的让大众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古诗词艺术歌曲,顾名思义,就是以中国古诗词为歌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它结合了文学美和音乐美,古诗词是文学美,艺术歌曲是音乐美,将音乐化的古诗词与文学化的艺术形象地融为一体 。随着音乐界、文学界对古诗词以及艺术歌曲的重点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已成为中国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歌曲体裁 。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在歌词内容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全都来源于中国古诗词文学 。曲作者通过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词作者的客观情感完美融合起来,表达自己广泛的内心世界,如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的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江陵》的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在歌曲结构上,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篇幅不长,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曲风独特,抒情性极高,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很好的保持了古诗词的原汁原味 。如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就是一首民族调式歌曲,曲作者在旋律声部采用了唐代《清平调》的曲式,使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短短四句里“起承转合”,衬托出本曲神秘、朦胧的曲风,还原了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惋惜 。在音乐风格上,独具一格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表现手法与古诗词描述的意境巧妙融合,具有意境美、情境美,给人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感 。如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淳朴淡雅,如梦如幻,若即若离,渲染了一种朦胧美的意境和诗人对自由和平的美好向往的情感;《下江陵》全曲感情基调平稳悠扬,把诗人的感性和理性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一)演唱的前期准备 。明确古诗词意蕴 。前面提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美与文学美的结合,想要成功演绎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首先要建立在对歌词意蕴的充分理解上,所以每个声乐爱好者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前,应该要先对其歌词意蕴进行分析 。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到真正的“咬文嚼字”,要抓住歌词想表达的主旨,领悟其中真谛,这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灵魂部分 。换句话说,明白了古诗词的涵义就相当于了解了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词的意蕴 。明确作品创作的背景 。任何一首完整的歌曲都是词曲作者在当下生活的情感产物 。因此,声乐爱好者想要将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还应该了解词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才能在演唱过程中比较娴熟的演绎出歌曲的风格与情感,与听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分析 。吐字咬字 。声乐演唱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语言的音乐化 。咬字发音是每个声乐爱好者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 。“字头短,韵母长,字尾清”是咬字发音的一大要领,很多演唱者因为自身咬字基本常识不过关,在演唱过程中吐字含糊不清,导致听众听不清所唱内容,把中文歌听成了外文歌 。
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前必须要反复朗读歌词,认真领会歌词的语气、声调和要表达的感情,进而去分析每句歌词的断句、换气、节奏,仔细推敲每字每句,每个音节、字母,甚至是标点符号,做到真正的“咬文嚼字”,使学生清晰地咬住字头、字腹、字尾,掌握精准的发音 。气息与声韵的运用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气息与情绪,调整好声音状态,把握声带的松弛、亮暗程度 。歌唱时“以韵母为主,声母为辅”,口腔咽按照“竖、立、圆”的准则,气沉丹田,位置和气息不要变化太大 。声乐演唱的另一准则是字正腔圆 。“字正”指的是咬字要准,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要连贯,“腔圆”指的是腔调婉转圆润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任一音素发不准,就会改变字的意思 。为此,应从以下三点突破:第一,韵母发音准确,字与字之间衔接要自然;第二,保持高位置发音,将声音挂眉心,保证声音的通透性;第三,运用气息达到腔体的共鸣,利用放松下巴,腹部用力和抬高上颚等方法演唱歌曲 。音色、音量的控制 。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感情色彩可以通过不同的音色来表现 。艺术歌曲与歌剧演唱不同,歌剧在演唱过程中音量时大时小,可依据人物情绪起伏和剧情发展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