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字当头”严肃课堂纪律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约束能力比较差 , 在课堂上动作比较多 , 无形当中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所以在刚开始就明确要求语文课堂实行三不:不准随意讲话、不准睡觉、不准搞小动作 , 实行了三必:必须带书、必须带笔、必须带脑子 。起初不免有违反者 。对于这些学生严肃处理 , 以儆效尤 。
三、教学模式努力求新 。本校刚入学的学生语文基础总体来说比较差 , 且在层次上是参差不齐 。如何让这些学生提升语文的兴趣 , 采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经过仔细琢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 。一是探究是的教学模式设置问题 , 让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二是转换角色让学生上台来进行授课 , 提升学生的审视水准 , 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气氛围 。三是设置模拟情景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 例如在教授《伊索寓言》时把文中提到的九个小故事改写成剧本 , 让学生当堂表演 , 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
四、“双管齐下”努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 同时也是体现语文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 。事实情况我们的学生在书籍的阅读上还是捉襟见肘的 。这与我们的客观实际有关 , 当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那在这里采用的“强制培养模式” , 在班级开展文学知识竞赛 , 内容包含丰富 , 题目形式多样 , 并且把它纳入期末考试范围之内 ,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重视度 。
五、考试求“活” 。考试所起到的作用是衡量自己学习的效果 , 这里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的这种约束 , 所以采用单一的考试模式未免太过枯燥 , 也不能体现中职语文的一个特点 。为此力求创新 , 例如去年的其中考试我把模拟面试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 从中检验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为以后的就业做了相应的准备 , 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
六、正面教育和“软性惩罚”相结合力求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学生心灵的“天使” ,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 。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很多人物事迹和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犯错误时并不是挥动“棍棒”一棍潦倒 , 一图爽快 , 而是“润物细无声” , 从心灵上给予感化 , 首先学生产生的是一种自责 , 最后会化成进步的动力 , 实现自己的飞跃 。另外一方面从不以尊者的身份自居 , 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 那样无形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 , 让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感 , 鸿沟形成沟通难 。平易近人实乃为本 。
所谓的“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刚刚踏入教学这片沃土 , 自感阅历太浅 , 感受不深 。但是“宝剑锋”要得 , “梅花香”要得 。也要得“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教学的经验总结篇六
如何激发职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 , 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 引导他们身临其境 , 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 , 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摸索 , 我认为教师应在备课时作大量的准备工作 , 充实教材 , 帮助学生理解 。
文学作品大都言简意赅 , 甚至意犹未尽 , 从而留下充分的艺术想象空间 。教师在讲授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 , 把必要交代的内容补充出来 。像《炉中煤》这首诗表现的是“眷恋祖国的情绪” , 仅靠读读 , 除了句子的朗朗上口和构思的新巧外 , 学生很难领悟更深的内容 。当然他们也知道这是首爱国诗 , 但他们并没有体味到作品中炽烈、奔放的情感 。因而在教读这一首诗时 , 适当地介绍写作背景 ,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懂得诗人的心声 ,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
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主要由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理解构成 。没有教师准确有序的引导 , 学生的理解欣赏只会是表面的 , 甚至会不着边际 。如在教学季羡林的《富春江上》一文时 , 学生对文中涉及古今中外的材料安排不是很明白 , 在教学中 , 我引导学生从穿插于写景状物中的议论语句上去把握 , 围绕“隔岸青螺数点 , 微痕一抹 , 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一线索去体会 , 就会明白文中的材料尽管看似很散 , 但是都统摄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景仰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旨之中;就会明白文章的山水景物是“形” , 文化内涵是“神”;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就很明显了 。
- 中班语言古诗课件《春晓》教案PPT课件
- 平面图制作软件有哪些 电脑平面制图入门教程分享
- 班级管理经验心得总结范文
- 政治教学经验总结三篇
- 如何写好一篇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软文? 需要注意什么?
-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范文 语文教学经验个人总结
- 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doc
- 家教经验怎么写
- 【停课不停教 育人不断线】计算机系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 《家教经验总结范文》